趙瑩瑩
(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
試分析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型綜藝活動中的觀眾互動模式
趙瑩瑩
(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摘 要:隨著大型綜藝活動數量逐漸增加,節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也愈發頻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綜藝活動與觀眾的互動渠道也有所豐富。為了大型綜藝活動節目獲得更為良好的收視率,必須不斷開發與觀眾的互動模式。本文簡要敘述了觀眾互動對大型綜藝活動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網絡實現觀眾互動存在的問題。同時介紹了推送消息、經濟互動兩種種較為常見的大型綜藝節目觀眾互動模式,以期提高我國綜藝節目整體水平以及收視率。
關鍵詞:互聯網;綜藝活動;觀眾互動
如今,綜藝節目數量逐漸增加,在電視媒體當中占有的比重也隨之提高,其為電視媒體賺取了大量收視率。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電視綜藝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性大幅增加,加之各類媒介呈現融合趨勢,綜藝節目制作人員必須調節好兩者的關系,能夠熟練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綜藝節目制作當中,加強同觀眾的互動性,在不影響自身具有特色的前提下,通過新媒體不斷充實自己,以獲得更多關注度,避免觀眾流失。
從時間方面來看,大部分綜藝節目的播出時間以節假日為主,具有一定專屬性質。許多綜藝節目的播放時間往往選在周末或是假日,這也使得綜藝節目的制作以及播出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盡管周期的時間長短不一。綜藝節目為參與者預留了充足的時間,以便觀眾能夠參與。但是,大量綜藝節目堆積在節假日,便令各綜藝節目之間形成強力的競爭,而決定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便是與該節目進行互動的觀眾量。若從節目形態而言,大型綜藝節目最為明顯的特點便是其現場感以及參與感。通常情況下,大型綜藝節目當中包含如下三個部分:主持人、場內觀眾以及嘉賓等,場內所有人員需要按照固有的節目規定進行活動。雖然規定會隨著節目內容的變化而改變,但規定的存在使得綜藝節目呈現了一定的游戲性。如近些年的綜藝節目:《出彩中國人》、《笑傲江湖》以及《男生女生向前沖》等,在節目收視率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該類型節目具有強烈的游戲性,觀眾從中能感受到輕松以及愉悅,而且規定展現了較大的自由度,營造了一定現場效果。而要保證節目質量以及內容充實性,便需擁有大量互動觀眾。由此可見,電視綜藝節目需要大量觀眾進行互動以及參與,才能保證自身節目內容真實性以及充實性,若一檔綜藝節目沒有觀眾互動,則其難以繼續發展。
(一)信息真實性問題
綜藝節目制作人員若要借助互聯網實現與觀眾的互動,則這一互動過程也具有網絡信息傳播的優勢以及不足。優勢在于綜藝節目制作人員與觀眾的互動具有即時性,制作人員可在第一時間與觀眾形成互動,獲得觀眾的反饋。但其缺點在于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同時還有可能遭受誹謗以及人身攻擊。以網絡留言為例,網絡留言對觀眾幾乎為零要求,觀眾可以隨意發表自身言論,而且不用為其負責。眾口難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以及評價各有不同,若是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們由于客觀因素限制以及對自身形象的顧忌,或許表達會比較委婉,也會選擇求同存異。但是,網絡留言當中,大部分人無所顧忌,言辭比較激烈,甚至還會出現一定不文明用語,使得大型綜藝節目制作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甚至會形成發展的阻礙。除此以外,參與留言的觀眾,其注冊所使用的信息可信度不高,有時會在留言過程中散布或是傳播與事實不符的消息,詆毀或是欺騙他人。而部分網民自身沒有評判是非的能力,往往存在跟從他人的現象,同樣對他人進行詆毀,且自身也沒有愧疚之情,導致人們的道德意識逐漸弱化,也影響了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
(二)觀眾容易形成對節目的偏見
互聯網具有共享與互動的功能,這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然而這一功能既可以促進節目發展,也容易對節目造成不良影響。大型綜藝節目當中難免存在一點無關輕重的紕漏或是瑕疵,往往不會引起大部分觀眾的注意。若按照傳統互動模式與觀眾互動,則紕漏與瑕疵并不能對節目構成較大影響。但若是借助互聯網與觀眾互動,一旦被某一個觀眾察覺到不足,則該觀眾便有可能將節目漏洞發布至網絡當中,而其他觀眾也可通過互聯網了解這一漏洞,之后便會快速傳遞,從而使觀眾對節目形成一定偏見,久而久之,觀眾便會對節目反感,進而影響綜藝節目收視率。以《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為例,便有網民指出部分歌手有身份造假或是編造故事的嫌疑,瞬間引起大部分網民的不滿,最終導致該選手在投票環節落敗。姑且不論事情的真偽,觀眾在接收到該信息之后,便會對該節目形成一定偏見,認為其他部分歌手的身份以及故事也存在偽造現象,進而對節目或是參賽選手形成偏見。這一感情并非節目組所能操控,全部是因網絡互動而起。而針對部分競賽類或是選秀類節目而言,選手能否成功完全憑借觀眾的投票數量,上述問題會直接影響綜藝節目評定結果的正確性以及公平性。
(一)信息推送以及共享模式
如今,互聯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互聯網的應用也不局限于計算機當中,手機作為人們的必備品,也應用了互聯網網絡。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度逐漸提高,每日幾乎除了睡眠之外,人們都在同手機進行接觸。近些年,微信的發展速度大大增加,也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主要平臺。部分大型綜藝電視節目以此為契機,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建立了綜藝節目與觀眾互動的渠道。公眾微信號的建立,使得綜藝節目可以通過訂閱以及推送的方式實現與觀眾的互動,及時獲得觀眾對節目的評價以及反饋,節目制作人員也能夠根據大多數觀眾的建議對節目內容進行調整,避免為觀眾留下不良印象,從而造成觀眾對節目的偏見。如湖南衛視中的《我是歌手》以及《真正男子漢》等綜藝節目,還有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等收視率較高的電視節目,都擁有屬于自身的微信公眾號,從而提高了節目傳播速度,具體有以下方面:
其一,觀眾可以通過訂閱功能,主動關注節目。而在觀眾關注之后,綜藝節目便可通過訂閱觀眾的信息確認觀眾類型,同時根據觀眾類型對節目內容進行改變。傳統電視綜藝節目基本為單向傳播,至于互動方面,除了能夠了解節目收視率之外,其他信息基本難以獲取,綜藝節目質量也無法提升。而通過微信公眾號,借助互聯網絡互動功能,綜藝節目可以確定哪些類型的觀眾喜愛節目,從而使節目制作人員對節目有較為客觀的了解。
其二,節目制作人員可利用微信號推送功能進行預告。傳統電視綜藝節目只能通過電視播放預告短片,以此達到宣傳目的。然而,觀眾作息時間不同,所以難免會有部分觀眾無法收到消息,從而錯過節目。微信公眾號具有推送功能,其能將預告以及部分精彩內容直接發送至訂閱者的手機當中,避免出現部分觀眾未收到預告從而錯過節目播出的問題,保證了預告效果。
其三,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令觀眾自行點播自身想看的內容。以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為例,其微信公眾號當中不僅含有資訊動態,同時還有微社區以及活動游戲等互動用選項。微信客戶端可按照自身喜好點開瀏覽內容。
除了建立微信公眾號之外,由于互聯網的存在,大量電視臺建立了客戶終端,如湖南衛視建立了APP軟件:芒果TV。手機用戶在點開APP之后,登錄界面便會向用戶介紹近期的綜藝節目。手機用戶可通過客戶終端觀看綜藝節目視頻,使得綜藝節目不再局限于電視播放。同時,觀眾也可以為節目留言,而其他觀眾也可以對留言進行評價,從而建立了一個討論組,節目制作人員可根據討論組中的內容,對節目內容進行更改或是優化。而隨著推送方式的豐富,播放途徑不斷增加,也加強了觀眾與綜藝節目的互動,進而提高了節目收視率。
(二)通過經濟利益吸引觀眾關注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綜藝節目制作人員吸引觀眾關注度的方式也逐漸豐富,其中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便是通過經濟利益吸引觀眾。比如大部分綜藝節目設立抽獎環節,或是與觀眾電話連線等活動,都可能為觀眾帶來一定收益,而觀眾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必定要觀看節目,這便提高了節目收視率。以2015年央視春晚為例,大部分觀眾對春晚實際內容的關注度并不高,其更為關注的是“搖一搖”搶紅包活動而參與至節目當中。
事實上,本屆春晚在調查關注度時得到的結果并不滿意,而在除夕夜時,電視直播所獲得的收視率僅僅為28.37%。但在除夕當天,參與搖一搖活動的人數暴增,“搖一搖”互動總量突破110億,春晚收視率迅速提高。
觀眾在搶紅包的過程中,對春晚的關注度也有所提高,網絡上觀眾相互討論以及評價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隨著話題不斷豐富,春晚收視率自然也會有所增長。除此以外,春節晚會官方也通過微博的形式發出消息,告知網民以及手機用戶紅包發放的具體時間,基本確定為22:25左右,大量觀眾為了保證能夠搶到紅包,而關注電視,而這段時間的春晚收視率幾乎呈“井噴式”增長,達到了吸取觀眾關注度的目的。針對運氣不佳的觀眾而言,春晚節目組也有一定安排,比如發送明星照片或是明星為觀眾拜年的祝福語等,這些內容也使得觀眾不會感到遺憾,提升了春晚節目組的口碑。
傳統綜藝節目同樣也使用了利用經濟利益吸引觀眾的手段,以期提高收視率,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其可信度不足,由于當時的節目為單向傳播,是否有人得獎也無人可知,觀眾難免會對綜藝節目抽獎環節產生懷疑。即便綜藝節目抽獎環節真實存在,但限于節目時間,每期節目獲獎人數數量極少,極低的中獎概率也難以引起觀眾興趣。而如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與不斷發展,使得大量觀眾可以同時參與抽獎,中獎概率大幅提升,參與人數自然增加。但是,節目制作人員必須建立認證機制,避免不法分子借助該節目名義進行詐騙。不僅如此,中獎觀眾與未中獎觀眾之間也會形成一定交流,圍繞綜藝節目這一話題進行即時討論。由此可見,互聯網的普及確實帶動了大型綜藝節目的發展與進步,也為綜藝節目提高自身收視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互聯網技術的興起與普及,為大型綜藝節目拓展了與觀眾互動的模式。大量綜藝節目制作人員開始借助互聯網技術及其衍生的軟件與應用,希望改革傳統互動模式,建立節目與觀眾之間新型的交流通道。強化觀眾與節目組之間的聯系。作為大型綜藝節目制作人員,絕不可以忽視與觀眾的互動,應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觀眾喜好的節目類型以及反饋信息,據此改變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從而提升我國大型綜藝節目整體水平?!?/p>
[參考文獻]
[1] 李翔.電視綜藝節目的“數字化生存”——2014年電視綜藝節目運營策略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電視,2015,02:26-29.
[2] 蔡楠.“四張牌”讓綜藝節目走出電視熒屏——淺議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綜藝節目觀眾互動模式的創新[J].中國電視,2015,08:50-53.
[3] 劉川郁.略論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綜藝節目的嬗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2:165-166.
[4] 李艷丹.電視、受眾,一個都不能少——淺析韓國綜藝節目的制作理念與方法[J].南方電視學刊,2014,02:41-43.
[5] 哈文.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策略探析——以CCTV3二維碼互動平臺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7:154-155.
[6] 余紹彬.綜藝節目全民參與——論綜藝節目導演的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4,14:109+122.
作者簡介:趙瑩瑩(1976-),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