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
淺析高等院校傳統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策略
李青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摘要】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歷史,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從文學、歷史、天文、政治……都具有十分悠久的故事。中國的音樂由來已久,中國的傳統音樂涉及到多種樂器,古代無論文人墨客還是市井小販,他們對于自己的音樂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而這也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至今,對中國的傳統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分析中國傳統音樂的靈魂,體會中國傳統音樂的精神,能夠促使我們更好地體會先人的生活,了解先人的歷史,本研究主要就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鑒賞進行分析,希望所得結果能夠為相關領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鑒賞
長期以來,古今中外各類人物對于音樂都有所鉆研,音樂具有一般藝術表達形式所不具備的感染力,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人們的素養,提升人們的審美觀,也能夠啟迪人們的內心。我國古代的思想家荀況曾經說過: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雖然他這樣說,但他卻并非認為音樂是一種娛樂,因此他也曾說過:聲樂之人也深,其比人也速。可見他對于音樂的愛好和理解之深。從中也可以看出,對于音樂作品的鑒賞,特別是對于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夠從某種程度上了解更多更有趣味的人物和事跡,所以這是一種藝術的探索。
(一)中國傳統音樂的禮樂思想
分析中國的傳統音樂,音樂當中所蘊含的道理不僅僅只是音樂表達,它更深藏著更深的思想,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那時候的《詩經》和《樂記》便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標志,而且在幾十年前,挖掘的曾侯乙墓當中出現了一套編鐘,還有鼓樂隊的出現,這些都標志著在那一時期中國的音樂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藝術主要以鐘鼓樂器為主,而這是禮樂思想的一種集中和最大化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了這一時期音樂審美的特征。
先秦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已經開始萌芽[1],在《詩經》當中共收羅了“風雅頌”3種類型的詩歌,雅樂在我國的傳統音樂當中一直引領著我國傳統音樂的前衛,雅韻使得封建的社會的音樂思想在禮樂方面有了集中的體現,封建統治者通過對于禮樂思想的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人們的思想進行禁錮,以此來不斷地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而這也涉及到了音樂內在的文學藝術發展,使得眾多的文人和藝人長期地為統治階級而服務,進而使得我國民間音樂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阻礙,形成止步不前的局面。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他建立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國,而當時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比如說焚書坑儒。雖然這樣,但卻始終無法抹殺儒家思想的蔓延,因此秦朝僅兩代便滅亡,所以到了漢朝,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想法,這導致音樂的發展從此便融入到儒家禮樂思想的含義內。音樂在歷史上不斷地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已經有了高度的發展,音樂開始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在加之唐朝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這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所以音樂的形式開始逐漸增多。正是在這一時期梨園的活動形式開始出現,這從某一方面來看,能夠體現出禮樂思想發展到一定地步的表現,而到了元朝,戲劇開始表現在舞臺之上,直到國民時期各個地方的劇種也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這樣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變遷,雖然經歷了很多文人的藝術加工,但是,中國古典的傳統音樂作品卻始終沒有脫離禮樂思想的束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已經是一種文化的象征。
(二)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學特征
分析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學特征,這種意境主要體現在和文學的聯系上,從中國的音樂來分析,音樂和文學一直無法脫離關系,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多半都具有優美的詞說,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詩歌能夠更好地抒發人們的情感,這是一種體現人們情感的載體。但是音樂的出現又形象化地幫助詩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從古至今,文字依然在音樂作品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說《詩經》作品當中的《靜女》《關雎》等,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能夠朗朗上口,這些流傳下來經過整理的文學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當時的音樂結構和音樂特征。
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音樂作品的文學特征開始表現得更加明朗,比如說當時的陶淵明的文學作品,還有嵇康阮籍等人,從他們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都很容易地發現,文學與音樂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這些文學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對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達,同時因為音樂的表現又使人感到感同身受。漢代的時候有一個《孔雀東南飛》,從這長篇的敘事詩當中,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段落結構的嚴謹性和敘事性,但從敘事性的故事情節當中又能夠體驗出音樂發展的此起彼伏,所以說這種手段是十分豐富的。
唐詩宋詞也是如此,白居易劉勇等人的詞曲作品都不難發現,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北宋統一后,結束了五代的割據局面[3],在這種背景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社會開始空前發展,這使得商業和手工業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因為大量的文人流向民間,這也開始使得古典音樂的文化走向市民階層,這使得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體現出了更具特色的審美特征,其中最典型的便表現在南北民族文化的交融上,體現出了一種人民化和大眾化的強烈統一。
(一)鑒賞中國傳統音樂的條件分析
與其他的藝術作品相同,音樂也能夠將現實生活和時代背景下的一些現狀通過有組織有規律的元素創造出來,它是一種藝術作品,能夠體現出現實生活下人們的思想感情。所以欣賞音樂需要有一定的審美活動,關于美的標準是在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會階層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形式美僅僅只是藝術美的一個表達方式,它不能概括全面的藝術美,但重要的是,藝術作品的內容美能夠對于一個音樂作品進行較為全面的概括。
分析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一個音樂作品能夠體現出作曲家對于現實生活的感受和感知,它能夠更好地對于現實生活背景和社會進行反應,所以通過音樂可以對于古代的歷史進行了解。舉個例子來說,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這支古曲就能夠充分地對作者當時所處的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進行體現,在當時的流年狀態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者不得不遠嫁他鄉,和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結婚。直到最后她又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兩個孩子返回家鄉,這是一種充滿了矛盾的心理,而在當時的那種社會背景下便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如果為了更好地領略這首音樂古曲,那么就需要更好地了解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借當時音樂的環境,對音樂更深地進行感知。
對音樂的民族特征進行了解,音樂基本上都來自于民間音樂,因為地區不同,所以音樂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其中也不免會涉及到很多文學形式和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從我國古典音樂來分析,特別是傳統音樂,他們在格調和形式上都有著各自的風格特點,在音樂的組織等方面也和西方的音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國各個民族地區又有著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所以當目前所流行的各個地方的劇種曲藝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那種山歌小調各具風格的曲調就表現出了各自的思想內涵,共識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深厚的根基。
從作曲家的創作個性來看,因為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及生活的時代和經歷有著不同的差異,這樣便也產生了各自不同的創作思想和風格,而從某種程度來看,這和作曲家自身的個人經歷也有著深刻的聯系。分析音樂作品的表現體系,作曲和文學作品的創作是一樣的,他有著一套表達情意的具體表現手法,而且和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它有著自己所用的音樂語言,涉及到了旋律和節奏,還有著音區、音、和聲、復調等多種組織體系。分析我國的傳統音樂作品,它主要重視聲調和復調兩個方面的因素,同時也有很多民族音樂,在音樂的形式和結構上主要尊重了音樂的結構和布局,分析我國傳統音樂的作品,它主要表現了一種傳承和繼承,大多數都是敘事為主的音樂作品,演出一定的情節和篇幅,特別是從漢代的相和歌到清商樂,再到后來的曲藝,我國傳統音樂的結構觀念開始逐漸地深化。
具體到課堂當中,對傳統的音樂作品的創作價值和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能夠選入到教學內容當中,當作一種優秀的教學作品來進行展示,同時這種作品能夠體現出較高的藝術價值。對于這樣的音樂作品,分析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教學意義,還需要對音樂作品的主觀感受進行尊重,是學生主觀體驗相關的音樂作品,傳統的音樂作品的主觀體驗是非常濃烈的,所以教師在對音樂內容進行分析的時候需要依據音樂教學資料來進行,不斷地參考相關的參考書和間接的信息,但這樣會缺乏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直接體驗,因而也不能夠體現出較好的音樂感悟。如果一個音樂教師沒有走進音樂,那么如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所以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夠促進學生對于音樂形式的掌握,所以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對于音樂進行照本宣讀,這是一種脫離具體音樂本質的教學體現,這也會導致學生失去音樂學習的興趣,使雙方沒有對音樂進行直接的體驗,所以教師和學生都不可能走進音樂的世界。
(二)對我國傳統音樂作品鑒賞的方法探究
鑒賞我國傳統音樂的方法首先需要端正對音樂的審美態度,這是一種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夠著手進一步欣賞,從古代的文言詞匯來看,欣賞可以稱之為玩賞、賞略,常常可以通過情感直觀地對人物特性進行表達,從某種程度上距離鑒賞更進一步,在對傳統音樂進行鑒賞的時候,需要兼顧理性和感性,要進一步地作出一種可取的審美態度。
對于傳統音樂的音響效果需要用心地傾聽,在進行音樂鑒賞的時候應該不斷地對自身的音樂特點進行培養,按照相關的音樂要求提高對于音樂的音高節奏等的辨識,在音樂作品當中,相關要素可以不斷地體現出音樂的綜合水平,此外對音樂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刻的體悟,能夠使我們在鑒賞音樂的時候,體現出音樂本身的情感內容。同時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需要喚起對樂曲的想象,這在對傳統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雖然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一種表象,它能夠體現出敘事與作者的思想存在著傳統的統一和局限。這一點能夠通過聯想和想象來實現,比如說在對傳統音樂作品《十面埋伏》進行欣賞的時候,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和這方面相關的歷史記載和相關的文學故事,然后再來聽聽音樂,體會音樂的特點和表達方式,這樣能夠喚起對于音樂的合理想象。
鑒賞傳統的音樂作品也是促進學生接受音樂、感悟音樂的最佳方法。具有良好的音樂教學方法主要是來自于師生之間的和諧交流,這能夠促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對音樂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和體驗。音樂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對相關的音樂進行有效的總結,對于不能運用音樂情感來感動學生的音樂需要摒棄,或者做到有效的合理組織,對于音樂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教師需要反復的聆聽多次。
所以在課堂上需要盈造濃厚的戲曲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音樂教學首先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就在課下鼓勵學生在宣傳窗里宣傳有關戲曲藝術方面的知識,報道一些學校精彩的戲曲藝術活動信息及照片。陶冶學生戲曲藝術的情操;利用校園課間音樂廣播,有選擇性地讓學生收聽戲曲各劇種的經典唱段,開闊學生的戲曲視野。濃厚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提高藝術修養。在課堂上介紹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生、旦、凈、丑”。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臉譜,根據自己所熟悉的戲曲劇目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特點,結合前面欣賞過的臉譜來自由創作想象。幾十個學生畫出了不同的臉譜,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演示行當的動作,讓他們真切地參與體驗、主動探索感受其中地樂趣。讓戲曲學習變得更輕松、更活潑多樣。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傳統音樂作品的鑒賞,還可以使學生學唱和表演同時進行,舉例來說,在教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時,因為這段唱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學唱,因此,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把握在教學表演上,比如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戲曲的創作,就能夠發揮出集體的力量,使大家在創編動作的時候更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而通過小組展示的方式使學生邊唱邊表演,可以在學生共同合作的基礎上收獲到更好的效果。對于戲曲的傳唱,要是需要發揮自身的歌唱特長,為學生進行示范和表演,能夠通過直觀和形象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學習,而教師的范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工作當中,中國教師的范唱和視頻視聽的相結合,可以將看不見的東西更加真實可靠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即便是無法走入真正的戲院,也能夠更加充分地通過現代化媒體來展現戲院的效果,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戲曲的魅力,體會到古典音樂的價值和意義,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音樂的鑒賞和學習。
本研究筆者主要就對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文中作者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現特征進行簡要的闡述,同時也分析了對傳統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的具體方法。筆者認為,中國的傳統音樂作品豐富多彩、淵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寶貴財富,通過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些問題,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和學習。
參考文獻
[1]毛秋思.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探討[J].通俗歌曲,2015,15(12):142-143.
[2]徐蓉.關于音樂鑒賞與提升品位的幾點思考[J].戲劇之家,2015,12(15):242-243.
[3]鄭偉.音樂鑒賞力的培養源于對鋼琴作品的欣賞[J].科技展望,2015,21(23):42-43.
基金項目: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XHB2015090。
作者簡介:李青(1980—),女,湖南漣源人,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基礎課部講師,湖南師范大學13級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