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大學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王娜
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美術史論課程是高等美術院校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程。筆者憑借多年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在分析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針對美術史論課程的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怎樣才能適合高校新一輪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具體的實踐探索,努力使該課程為學生的實踐技能性課程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協助。
大學美術;課程教學;實踐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競爭中,科技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基于此種現狀,教育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怎樣讓高校的美術學生積極主動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成為美術教育改革關注的熱點。為了跟上新課標改革的步伐,高校的美術教育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應試教育,通過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來培養出新型社會需要的跨世紀人才。雖然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但是在大學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舊會存在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大學在教學內容上受教材的束縛,只能采用教師講授以及板書的教學方法,致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狹隘性以及片面性。不僅如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程度的忽略,這樣是不利于學生今后對史論知識的應用的。在本科階段,學生很難將自己的史論知識在專業課的學習中充分應用的,不僅如此,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美術史論課程的發展。本文主要當前大學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夠為國內的大學美術史論課程教學提供更好的改革與實踐思路。
大學的美術史論課程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有美術概論、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以及美學及美術批評等。為了更好的構建學生的美術理論知識體系,對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進行有效的健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美術史論的相關課程。學生學習美術史論不僅可以對審美能力進行提升,同時還能讓學生在了解名人繪畫作品的過程中實現藝術修養的提升以及情操的陶冶。但是,受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當前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學問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對美術課程的全面性認識
大學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養社會需要的新型美術人才,因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都普遍注重專業性,對于美術史論知識缺乏一定的重視性,甚至有些教師以及學生認為理論知識的實用性不強,不需要對其進行過多的關注。因為不能直接提升學生的藝術水平以及繪畫技巧,因而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學生沒有看到它的就業優勢。因而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也就逐漸的削弱了。為了獲得比較高的考核成績,不管是教師的教學評價還是對學生的成績考核都是以專業技能為評判標準。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與提高,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美術史論課程很容易被忽略,師生對于史論知識的認識就缺乏科學全面性。有些教師還能認識到美術史論知識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學生對美術史論知識的認識不夠,即使學校安排了課程,學生沒有從觀念上以及行動上對其進行重視,課程的設置也是形同虛設。
(二)授課對象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大學本科的美術專業的學生主要還是藝術特長生,這些學生的文化功底都普遍比較薄弱,缺乏一定的知識面。因而對于美術理論等知識以及藝術思想等缺乏一定的理解與認識。另外受所處年齡段的限制,學生的邏輯思維不強,同樣促使他們無法對理論知識有客觀全面的認識。不管是在高中階段還是在大學階段,藝術生在學生的群體中都具有一定的另類性,這種現象敲好滿足了美術創作對于獨特性風格的追求。美術作品表達了作者的個人主觀意愿以及內在的情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美術作品更是優秀作品的具體體現。很多學生雖然具有美術的天賦,但是在情緒上以及個性性格的構建上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這些因素會導致他們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容易出現思想偏激甚至不屈服管理等比較負面的反應。美術史論課程本來就很枯燥無味,基于此種情況下,更是嚴重阻礙了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
(三)缺乏創新的教學方法
長期受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式的影響,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無論是方法還是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是比較單一的。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課堂的教學效果。就國內的大學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現狀而言,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除了教師講授的方式,再就是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多媒體課件是繼教師講授之后的最為常用的教學手段。在對理論知識進行傳授的時候,教師往往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對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系統化上,采用通史的教學概念以及方法對知識點進行理論性的闡述。經常用概念來解釋概念,這種解釋很難讓學生對其中的意義進行深入的了解。教師子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沒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就無法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長此以往,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效率就比較低下。既然當前大學美術史論課程教學存在很多的弊端,為了促進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藝術人才,各大高校就必須對美術史論課程教學進行深入的改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對于一件藝術設計作品的欣賞不僅僅是著眼于它的造型以及顏色更多的還是涉及作品的內涵。如果美術學生缺乏一定的史論知識,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只會流于形式而不夠深入透徹。比如一個藝術作品,它表面的圖像是什么紋樣,來自哪個朝代,甚至這些紋樣有什么寓意等。可以說缺乏一定的美術史論知識就是缺乏對藝術作品鑒賞的深度。另外,美術史論知識的缺乏,學生就很難對創作者的表達意圖進行深刻的理解,也就無法深入的對藝術作品的精髓進行了解。
(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藝術的設計而言,創新也顯得尤為重要。創造并不是憑空想象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不斷的改革創造的。藝術作品的創新是建立在不斷汲取前人作品精華的基礎上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缺乏對美術史論知識的了解,就無法在汲取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對藝術作品進行創新。
(三)有利于增強藝術作品的品質
藝術設計離不開日常生活,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基于此種因素,藝術不僅具有審美價值同時還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美術史論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內容以及范圍比較廣泛,包括社會、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在對藝術作品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其實也就是對設計者綜合素質的彰顯。美術史論知識不僅可以讓設計者充分利用前人的優秀文化來對自身的創作意圖以及思想進行述說,同時還能通過對史論知識的積累來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進而創造出更加具內涵以及文化底蘊的高質量的藝術作品。
(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中國是個文化大國,有著最為悠久的民族文化。伴隨著非物質文化傳承的呼聲日益高漲,很多高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術范疇沒能有一定的理解。高校學生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主力軍,更應該要加強對學生美術理論知識的教學,通過加強美術知識的教學學生才能對美術的起源以及美術的發展有深刻的了解。進而對我國的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財富進行著傳承與發揚。
(一)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人在主觀上對于美的一種感覺以及認識和評價,是一種極具感性的能力。審美能力在對藝術作品的鑒賞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新課標對大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只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創造時,學生才能充分彰顯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學生堅實基礎的奠定。審美能力不僅是一種感性的認識,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對美與丑進行評判。在客觀事物中對整體的美以及局部的美進行準確的把握。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正在不斷的發展,在大學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方式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網絡資源豐富多彩,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大量的圖片資料。特別是將國外的美術作品在國內的課堂上進行比較生動的展示,從而讓學生能夠近距離的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美。在大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因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帶入具體作品的鑒賞氛圍中,針對豐富多彩的材料來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
(二)加強教學理念的轉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想要徹底的實現對美術教學的改革就必須對教學理念進行一定的改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應用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來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出適應新型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發揮輔助作用,善于引導學生自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同,新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何更好的轉變教學理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加強教師的引導,教師想要轉變教學理念就必須對自己的新的角色進行科學合理的認識。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創新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加強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來提升學生與時代的接軌力度。不僅如此,教師還要通過多種教學媒介以及開展實踐教學來對學生的視野進行拓展。
2、豐富作品的評價方式,教師應該要摒棄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采用綜合的評價方式來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比如可以通過學術上的評價標準來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還可以通過發揮各個方面的能力來讓學生學會思考進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大學改革美術史論課程教學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但是這種改革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斷的摸索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才能建立一套比較符合自身院校發展以及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教學體系。加強大學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的改革不僅僅要做好對學生的宣傳工作,同時教師也要對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改進。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進而在充分掌握美術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對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與發揚。就目前的大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現狀而言問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針對這些問題高校要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整治,教學改革的過程任重而道遠,但是通過廣大高校的不懈努力,相信是會有所成效的。
[1]梁占歌,張振華.建構主義思想對體育教育的啟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2]戴錦初.優化中學化學教學策略實現優質的有效教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06).
[3]馮智明.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8).
[4]彭靜悅.基于“對話”理論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探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3).
[5]陳治強,李艷軍,賈西棟.安康市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現狀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9(03).
[6]盧鳳榮.對話理論在文學欣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05).
[7]鐘華.后現代主義視野下教師個體話語空間的培植[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4).
[8]楊今寧.有效教學視域下的學校內部管理[J].保定學院學報,2012(03).
J209-4A
1006-0049-(2016)16-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