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郁
(安順學院藝術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
淺析高師聲樂教學的現狀與創新思考
田培郁
(安順學院藝術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摘要】聲樂教學是音樂專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眾多高校都開設了聲樂專業,然而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必須隨之更新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審視當下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能夠促進我國聲樂教學的長久發展。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學;現狀;創新
我國的聲樂教育得以興起和發展是在20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我國的聲樂發展主要是以地方的戲曲、民歌演唱為主。雖然我國在聲樂教育發展上的時間并不久,但是涌現出了大批的聲樂教育家,如:周小燕、金鐵霖、沈湘等,培養了一批專業素質較高的聲樂人才,如:廖昌永、宋祖英、張也等。歷經近一百年的發展隨著唱法種類的增多、演唱技術的更新、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等因素,高師聲樂教學也不得不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培養出大量基礎音樂教育、社會文化團體等單位所需的聲樂人才。目前在眾多高校開設聲樂專業的同時,聲樂教學中的師資問題、課程設置與教材的選取問題、教學模式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已經開始影響和阻礙聲樂藝術事業的發展。因此,厘清當下高師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一)聲樂教學中的課程體系缺乏科學性
聲樂教材是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決定著教師的教學內容、進度,也影響著學生專業水平發展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因此它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橋梁,更是學生決定學生專業技術訓練的主要依據。然后,從當下高師所使用的聲樂教材內容來看科學性、時代性、發展性還是比較欠缺。首先教材的曲目難易程度分類不科學,有些歌曲演唱難度系數較大卻被列為了初級學生必唱的曲目之一,而有些作品雖然篇幅比較長但是從演唱和情感表達等方面來看難度系數并不是很高,卻被列入了高級演唱曲目之一。這樣一來不僅打擊了初學者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聲樂學習喪失信心,也對學生更專業化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力。其次,現在聲樂教材中的曲目多數比較陳舊,對于當下新出的一些聲樂作品并沒有列入其中,這就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動力不足,對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夠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新媒體、新理念等各類聲樂教學信息傳遞給我們,高校整體教學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不少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依舊采取較為傳統呆板的教學方法,對于新的演唱方式、新的表演形式持排斥態度,這樣不禁打擊了學生主動攝取新知識新方法的主動性,而且也使學生的思想禁錮在傳統的思想意識形態,非常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聲樂藝術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不斷發展更新的,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聲樂教師也需要不斷去更新自己的思想,積極的參加藝術實踐演出,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和教學水平,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才能為高校聲樂教學的長遠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聲樂教學重技術能力、輕藝術情感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主要圍繞唱歌的姿態、呼吸、發聲以及共鳴等問題,而在音樂的藝術處理方面則偏重的較少。在這樣的引導下,大多數學生自己練習的時候往往注意的是聲音的音高是否上去、歌唱的腔體是否打開,卻在作品的背景分析、音樂的旋律發展、藝術的表達方面沒有重視。而且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之中,久而久之必然會對聲樂學習產生倦怠心理,學習的興趣越來越低,學習的效果也無法達到教師所要求的預期。
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它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聲樂教學不僅是對演唱技巧的訓練,也是對表演形式和時代需求的體現,因此大力推動聲樂教學的創新性改革是必要的。
(一)轉變對聲樂教學的認知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聲樂演唱的方式已不僅限于美聲、民族、通俗等這樣嚴格的分類,好多介乎這三類演唱方式之間或者是原生態的演唱方式,反而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筆者認為在聲樂教學中,要敢于打破傳統的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固有分科模式,主要從聲音技巧訓練、藝術表演中尋求創新突破。現在的聲樂表演已經不像原來的那樣簡單和單一,它需要各種唱法的互相配合,這就要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夠欣賞美聲歌曲和歌劇,同時也能夠對通俗、民族唱法有一定的審美標準。因此,我們作為學生的引導者,不僅要能夠對當下流行的多種聲樂風格有一定的鑒別、鑒賞能力,而且還要能夠對其的發音、咬字吐字、共鳴、氣息等技術方面以及情感處理等方面有敏捷的反應能力,并能根據學生的演唱進行科學的、綜合化的指導。
(二)加強對聲樂教學中藝術情感的塑造
在聲樂教學中,我們好多老師可能會說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演唱要有感情,可是如何真正的去用“情”歌唱,卻是好多人所忽視的。筆者認為情感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與科學示范,這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實現,首先教師必須能夠進行正確的示范,這樣通過教師的范唱學生從中獲得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其次,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在課下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思想、曲式分析等方面進行自主學習,從中獲得作曲家創作作品的意圖,并通過自己的演唱技術進行表現,這樣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演唱處理,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學會了如何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不同的音樂情感。
(三)注重聲樂實踐的創新發展
學習聲樂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到實踐當中,在聲樂教學的創新性變革過程中,我們要敢于去創新去實踐,通過自己的創新實踐豐富聲樂教學和實踐表演,然后將符合時代發展的、科學的聲樂理論與實踐進行宣傳。比如在2015年春節晚會中譚維維演唱的《華陰老腔》,這首歌也是流行唱法和陜西秦腔的融合,這一表演形式在登上舞臺后,讓人眼前一亮,不僅讓更多人了解陜西的“秦腔”藝術,也讓我們傳統文化得到發展,因此,這都是聲樂實踐創新的成功案例。
聲樂教學的創新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需要教師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吸取各方面的演唱經驗,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音樂修養,致力于推進高師聲樂教學的發展進行相應的創新性改革,并為完善高師聲樂教學、發展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自己應盡的職責。
參考文獻
[1]陳青.關于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7.3.
[2]康曉丹.簡說聲樂教學的創新性變革[J].音樂時空.2015.3.
[3]孫會玲.音樂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現狀與改革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09.4.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本科教學工程”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4SJJG002)。
作者簡介:田培郁(1984.4—),女,河南平頂山人,安順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