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靜豫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
淺析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黎靜豫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摘要】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音樂,其音樂美學思想成為了主導中國藝術正流的內在精神。莊子提出了音樂美學的審美至境、音樂主張以及審美標準三方面,其獨特的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現代音樂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莊子;音樂美學;審美至境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由來已久,至今仍對現代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各學派通過各抒己見形成的“百家爭鳴”時期。這是一個頭腦風暴非常活躍的時期,儒、法、道、墨、陰陽、雜各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盡管有諸子百家在春秋時期各領風騷,但主要影響中國兩千余年的卻是儒、道兩家。而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及其代表作《莊子》,在先秦諸子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后世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莊子不僅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于丹是這樣介紹他的:“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律;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彼^承和發展了老子哲學和美學的核心精神,同時也揚棄了老子哲學常常流露的對待人生的某種玄遠感、冷漠感、疏離感,以超然的生活態度行走于世。在音樂上,他對老子“大音希聲”的觀點加以發揮完善,從另一個更高的立足點來解釋音樂。在莊子看來,道是一切美的本源,《莊子》一書中即以“天之無限”、“道之自由”為美,其音樂美學思想也如此。本文將從三方面來總結和研究莊子精深玄遠的音樂美學思想,感受其超世脫俗的審美態度。
《莊子》全書以“法天貴真”為主題,崇尚自然,其美學思想是以“天”、“道”為美,追求沒有外在人為的規律,以達到無限而自由為美,因而否定束縛于禮、不合人性的世俗之美,而追求不拘于禮、合于人性的理想之美。由此,其音樂美學思想也是如此,那么,怎樣的音樂才是超然的、合乎莊子眼中“道”的音樂呢?那就是符合其音樂美學思想核心的自然之樂,即“天籟”?!疤旎[”有兩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自然,即自由自在的,遵循規律的準則但又不需人工的雕琢;其二是大全而可靠,是眾美、大美、至高無尚的美,不會變丑陋?!洱R物論》中提出了“天籟”,并對“三籟”進行了比較。在《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中南郭子綦與顏成子游的對話中: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由此可見,“人籟”,指人吹蕭管發出的音響,可比喻為沒有加入主觀想法的言論,“地籟”,指各種竅孔發出的聲音,“天籟”,即萬物包括風在內因其各己的自然狀態而自鳴之聲。這里的“天籟”之音正是《莊子》音樂的至高境界,是符合“天”、“真”之美的音樂。
莊子推崇自然樸素之美,向往自然至道的音樂,所以“天籟”與莊子的理想近乎相似,而此理想具體體現在黃帝的《咸池》之樂中。這部樂曲中共分為三個樂章,猶如中國第一部的交響樂,可與像貝多芬一樣偉大的音樂家所作的著作相媲美?!暗蹚垺断坛亍分畼放c洞庭之野”,仿佛在廣袤的大地之間演奏出具有神話色彩氣息且宏偉輝煌玄遠深沉的宇宙之樂,令人贊嘆,令人觀止,令人心曠神怡。就是這樣一部著作,把音樂完全與“道”融合,把莊子豐富的美學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在老莊眼里,符合“道”之本義乃人之心靈最大的喜樂,也是塑造音樂成為“至樂”的唯一方法。因此,莊子的音樂是至高無上的天地之樂,是順乎“道”的音樂,是排斥他人雕琢,反對一切認為束縛且永遠至善至美的,最返璞歸真的、原汁原味的具有大美的音樂。與“道”同在的自然之樂,才是“天籟”般的至高境界。
儒家主張用禮儀去規范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要求用禮義去與他人相處,融入社會各項事務中,旨在用外在的規矩準則來營造世界的方圓格局,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而道家,提倡從內心出發,立足于內心的道德,不必去聽從任何外在的刻意的聲音。這樣的觀點也可應用在音樂思想上。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史的一個典型代表,它是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兩者相互結合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來維護封建統治和嚴密的等級秩序。對后來歷代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但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禮樂,孔子把它看作是君主權威的象征,是一種具體的統治工具??鬃釉f:“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時的“禮”還是以等級與差別為最大特點,所謂的“仁者愛人”之愛,也還是以“親親”、“尊尊”為核心的愛,仍然反映出差別對待。“禮樂”不但強調了不平等的等級制度,同時也阻礙了人的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而有著超然生活態度的道家莊子,對禮樂有著深深的批判精神。
在《莊子》里,它認為禮樂就像是會捆綁住人手腳的繩子一樣,不但會束縛人的個性發展,還會使人喪失本性,只有批判禮樂才能使人性回歸。又認為禮樂是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與工具。所以莊子重視的音樂以自由為美,提倡要用音樂來書寫內心感受,而不是作為封建統治的工具。他所崇尚的“大美”、“至樂”,“眾美從之”“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包括禮樂在內的一切世俗之樂之美都無法與之倫比。
在這里,《莊子》不是否定一切人為之樂,而是明確否定用來維護統治的儒家禮樂,不是根本不要音樂,而是在反對反人性的音樂的同時,要求解放人性,解放音樂,追求合乎人情性的音樂。
《莊子·至樂》篇中出現了“至樂無樂”一詞,其中的“樂”字本可看成是快樂的意思,但是“樂”字也在“音樂”一詞之中,故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講,美妙動聽的音樂也能使人愉悅身心。雖說它本意不是解釋音樂,但也可作為莊子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專題。
莊子批判儒家禮制法規,追求自由超然的本性生活,其曠達的處世態度在音樂審美的態度上,也是以解放人性回歸自我作為實現“樂”的途徑方法。從音樂美學上來說,“至樂無樂”可解釋為兩層含義。其一,“至樂”既是無為,無為之道是最快樂的,任何音樂的最高境界判斷便以這無為之樂為標準;其二,所有音樂若是把它們放到至高位置或私下玩樂,都會失去樂趣,由此可知,所謂的“至樂”還不如“無樂”,沒有“至樂”,才是真正的“至樂”,所以“至樂無樂”。
在《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中》篇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前去吊唁。當去到他家的時候,看到莊子正坐在地上敲著盆唱歌?;葑颖阗|問他:“你妻子跟你相濡以沫,為你生兒育女照看家庭,現在去世了你不傷心哭泣就算了,還在那里敲盆唱歌,你真是太無情啦!”莊子聽后卻說:“不是這樣子的!她剛走到時候我怎會不傷心呢?但是仔細一想,人一開始不是沒有出生所言的嗎?沒有生命就沒有具體的形體,就不會有氣息變化。生老病死乃自然現象,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現在我的妻子按著這樣的自然規律離去了,此時她安安穩穩地睡在天地之間,而我在這里哭哭啼啼的話,成何體統?”
看!這就是莊子坦然對待親人死亡的態度,因為他參透了生命的真諦。他懂得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深深知曉音樂運行的規律與自然和人生兩者的關系。他提出“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在他看來,合乎其理想社會的“樂”,便是順乎“道”的音樂,是順應并表現人的“純實”之性的音樂,具有平和恬淡之本性。他提出“至樂無樂”,把整個宇宙星球體系看成是一首最和諧的無聲的完美樂曲。因此他認為:音樂的規律與自然的規律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自然界本身具有許多音樂元素,如節奏、韻律、和諧等等。只有這種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情性的音樂,才能使人感到真正的快樂。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當代音樂發展苗頭迅猛,深刻影響著中國音樂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音樂的發展道路面臨著多樣的考驗,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等多元化音樂元素的呈現給人們帶來了多種審美享受,但是原生態的音樂,同樣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莊子推崇的自然樸素之美,即所謂的“道”,順乎“道”乃是人生最大的愉悅,也是音樂達到“天樂”這一最高境界的唯一途徑。因此,最佳的音樂也是最自然的音樂。
現代樂壇,帶著泥土的純樸和自然天成的原生態民歌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聽覺盛宴和藝術享受。原生態,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的、富有鄉土情懷的表演形態。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猶如初升的太陽散發著光芒萬丈照耀中國大地。顧名思義,原生態民歌,就是一種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未經過商業化、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未經過任何修飾,富有鄉土氣息。在喧囂吵雜、壓力山大的今天,自然天成、純真質樸的原生態民歌似乎更能讓人產生共鳴,讓心靈得到洗滌和回歸。它毫無矯揉造作之感,正與道教“法天貴真”、崇尚自然的思想不謀而合。原生態民歌因其純樸自然的風格特點,從而顯得真實無華,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原汁原味”的歌唱音樂形式。歌中的唱詞美體現了各族人民的農耕文化及詩性智慧,歌中的旋律表現出來的樸素美與各民族文化精神的哲學思想和實現民族身份認同的需要有著緊密的聯系。當我們欣賞地道的原生態演唱時,人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民族性演唱方式,令人陶醉的是那動人的歌唱和天籟的歌聲,似乎在訴說著內心的無限情感,富有感染力。它展示出了原始的音樂風情民俗,不需要現代樂器的伴奏,不需要任何粉飾,歌者們面對著大山曠野,面對著大自然,在生活里抑或在勞動中,均可信手拈來,優美的歌聲飄蕩在田野里,或是山水間。這是他們內心中無拘無束的真實情感表露,使人們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莊子明確指出“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認為民之常性乃音樂美的本質,以恬淡平和為準則,而原生態民歌所體現的內涵也與之相符。正是這種原始形態的民之常性、常情和樸素無華的聲音,讓久居都市的人們充分享受到來自自然的雄渾和靜謐質樸的渾然天成的美。
在現代化音樂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重視原生態民歌的發展,它不僅體現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也給當代樂壇帶來了清新明朗的氣息。道教莊子的“樂”重自然,既追求音樂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與宇宙的和諧一致,又強調“法貴天真”,反對束縛音樂。而這些自然之美、樸素之美等厚重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生命力必將為多元化的現代音樂藝術所延續和利用。我們要吸取并發揚原生態音樂的精華,并與現代音樂的創作等有機結合起來,給予人們美妙的視聽盛宴。這將成為當今樂壇探索和發展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0.
[2]孫蘭鵑.音樂美學教學論稿[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3]孟樂.先秦儒道音樂美學思想比較研究[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
[4]李穎.王洪波,關于音樂與哲學關系的思考——從中西樂論看二者本質的同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