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 要:在知識經濟全球化、專業交叉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要求從高度專業化轉變為整體素質的全面化。西方國家從高專型人才培養模式到要求人才的全面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各國知名高校紛紛采用通識教育課程。本文通過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理論背景分析,了解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的整體素質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整體素質;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理論的背景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首先掀起了一場大學科學發展的熱潮,為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到了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式到來,在工業化的浪潮中,教育開始成為為科學服務的領域,成為工業發展動力之源。到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自然科學迅猛發展,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被定性為“為工業發展培養高專型的人才”。
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知識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讓科學與技術高度融合,呈現出行業分界模糊、學科專業高度交融的新形勢,傳統的專業化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各國教育界陸續進行相關改革,促使傳統專業性教育理念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界的迫切任務,各國開啟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實踐探索之門。
二、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實踐探索
1.通識教育的產生歷程和內涵
從古希臘開始,自由教育一直被西方社會所推崇,并致力于培養人的探索求知精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以培養全能的哲學家為目的,完善了古希臘的“七藝”課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 “泛智論”,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各類文化,擁有廣博的知識,受到全面的教育。西方在進入近代資本主義時期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首次明確提出了德育、智育和體育三者為完整教育體系的理論。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來臨,高等教育以專業化教育為核心,從而忽視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學科分類過于專業,知識貫通嚴重分裂,使得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學生成為滿足社會要求的標準化、產品化的人,失去了人格和素質的完整性,這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產生了重大沖突。
1829年,美國鮑登學院首次把通識理念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討論這種通識理念下的教育模式。直到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通識教育的地位得到正式確定。該報告中指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即具備思考、溝通、判斷、認知能力的人,并且在哈佛大學開始實行以人文、社會、自然科學三大領域齊全的通識課程體系。可以說,通識教育是“傳統自由教育、英國博雅教育和美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旨在改變傳統的過分功利性質的高度專業化的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實現其人生價值。
2.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是一種全才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順應當今知識全球化、專業融合化、學科分界模糊化、創新性人才競爭激烈化的時代大趨勢,各國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打造了眾多創新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強調的是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整體素質都得到提升,通過各類知識的內化,把學生培養為擁有高度文化基礎和專業知識的綜合性人才。通識,顧名思義,即具有“通才識博”之意,其實施目標是改變從前過度重視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同時具備科學知識和人文素養,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通識教育理念,二者理念上實際是相通的,都是強調把學生培養為有健全的人格、廣博的知識、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完整的人,所以,通識教育就是對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實踐探索,并且是就目前來說最為成功的探索方式。
參考文獻:
[1]申國昌,程功群.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下教育理念的轉變[J].江漢學術,2014(1).
[2]曹 莉.關于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辯證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