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琪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
談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正確引導
胡琪
(河北大學,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在越來越多的用戶利用網絡媒體發表評論,表達觀點和訴求時,網絡輿論也會隨之產生,網絡輿論承載著網民對公共事件的看法、見解和評論。然而,近年來頻頻出現的網絡輿論情緒化、極端化的表達,導致了諸如“炒作”“惡搞”“網絡謠言”“網絡輿論暴力”等失范現象,不禁使人感到煩憂。本文將針對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提出正確引導的措施,引導網絡輿論理性表達,營造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網絡輿論;失范現象;非理性表達;引導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網絡媒體的發展滿足了受眾主動參與到新聞事件的需求和愿望。如今的網民,已不再局限于被動地接受新聞,轉而“反客為主”,使自己成為新聞傳播的“主人”。網絡平臺的便捷性、匿名性以及交互性等特點,使其深受網民喜愛,當網民愿意利用網絡平臺來表達意見、觀點和評論時,網絡輿論應運而生。網絡輿論作為傳統輿論在網絡世界延伸出的一種新型輿論形式,是指公眾(特指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或其他方式,對某些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特殊輿論形式。然而,在網絡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網絡輿論表達中存在著的眾多不理性成分,以及情緒化、偏激化的意見表達,也導致了諸如“炒作與惡搞”“網絡謠言”“網絡輿論暴力”等失范現象的出現乃至泛濫。
網絡使用的匿名性、開放性、自由性與便利性,突破了專業門戶“壟斷新聞”的情況,公民記者和公民新聞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如今的用戶不再如機器般被自上而下地“灌輸”新聞和觀點,而是自下而上主動地參與輿論表達,掌握著充分的話語權。網民參與新聞事件的過程,本應該是理性化表達見解的過程,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由于缺少把關人的審查和正確“意見領袖”的引導,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一直備受質疑。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網民不必顧忌真實身份和承擔相應責任,其輿論表達往往是情緒化的宣泄,導致了網絡暴力事件頻頻發生;“沉默的螺旋”效應愈加明顯,所謂的隱藏著的“少數意見”異軍突起,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網絡輿論話語權的失衡……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無疑會使網絡環境混亂化、復雜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大眾的思維方式乃至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就如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所說:“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說來,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1]網絡媒體作為大眾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加強有效管理和正確引導,讓網絡輿論更好地發揮其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式:
第一,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引導網絡輿論。以先進、正能量的網絡文化為引導,主動設置熱點議題,引導網絡輿論;改善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的情況。第二,為了減輕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負面影響,必須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制定針對散布不良言論的行為的懲治規定,以及培養一些網絡執法人員來管控網絡非理性輿論。第三,加強公民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專業的新聞意識,讓網民明確自身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第四,可以逐漸實行網絡實名制度。實名制使人們的身份不再藏匿在虛擬空間,達到了讓網民自我約束的預期效果,減少了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行為的出現。
(一)網絡媒體
第一,加強網絡媒體自律,遵守相關法規,認真履行好職能,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的效果。第二,加強技術研發,開發出智能型的自動控制系統,一旦發現暴力、色情、反動等言論能夠自動屏蔽、過濾、刪除。研發網絡追蹤系統,能夠及時有效地追蹤到發表非理性輿論的IP地址,進行問責。要在技術上進行把關,從多方面進行約束。第三,可以實行版面負責制,每個版面或者版塊由專門的編輯負責,及時地刪除血腥、暴力、虛假等不良信息,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維護良好的網絡信息環境。
(二)傳統主流媒體
加強主流網絡媒體的建設,發揮主渠道的作用。“傳統主流媒體在公信度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是日積月累、深植人心的,任何新興媒體一時間都難以比擬。”[2]因此,需要發揮傳統媒體“把關人”的作用,引導網絡輿論理性表達向正確方向發展。
(三)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合作
將網絡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互動,實行網絡輿論立體化引導。二者攜手報道,可確保信息的真實、權威、可信,也可擴大信息傳播范圍,達到充分、正確地引導輿論的作用和效果,從而初步構建較為完整的引導體系。例如,每當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利用網絡媒體的快捷性,結合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對事情的真相及發展進行追蹤。這樣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還可增強報道內容的深度,從而把握網絡輿論的正確方向,能夠澄清事實、消滅謠言,進而減少甚至避免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
要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建設,提高個體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新聞辨別能力,強化在網絡輿論中的責任意識。
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引發的失范行為,其背后隱藏著深層的倫理沖突,即“追求利益與維護道德的矛盾、言論自由與承擔責任的矛盾、伸張正義與保護隱私的矛盾。”無論是國家、網絡媒體本身,還是網民個人,都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1996年2月9日,《賽博空間獨立宣言》宣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中,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么奇異,都不必擔心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既然網絡輿論是民眾利益的真正訴求,那么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促進網絡輿論理性表達,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2-73.
[2] 黃月琴.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論疏導與媒體責任[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12.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46-01
作者簡介:胡琪,新聞學2013級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