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騰(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
論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集方式的轉變
耿子騰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摘 要: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聞的發(fā)展更多地呈現出融合新聞的傳播形態(tài),產生了傳統傳播方式所不具備的新特點,即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新聞采訪出現平民記者參與、整合式傳播、信息源結構的變化;傳播平臺和載體出現新的傳播介質;受眾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變,并且受眾群體開始產生細分;傳播的互動性、時效性增強等。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采集;新媒體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每一個行業(yè)、個體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重塑一個行業(yè)的經營模式。作為互聯網的核心,數字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更新,使得新的傳播技術和新媒體介入,從而改變了傳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傳統媒體為了應對新的沖擊和挑戰(zhàn),紛紛制定了數字化和跨媒體轉型發(fā)展的策略。媒介融合也就成了新聞界當下最主流的發(fā)展現象。
在媒體融合的大勢下,對傳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手機電視、視頻客戶端、移動電視等新的傳播方式需要記者職業(yè)技能的多樣化,新聞采訪要配合新聞媒介,既要懂得數字和多媒體技術,又能夠在采訪中運用多種技術工具,從信息的生產到高新技術應用的全能型記者編輯,能夠通過新媒體與新技術完成對新聞事實的表達,更好地發(fā)揮新聞的作用,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
多數傳媒集團從各自獨立的經營轉向跨媒介的多種聯合運作,特別是在新聞信息的采集發(fā)布上尋求合作。例如,國內一些媒體集團采用的“中央廚房”概念,實現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記者通”采集到的新聞源進入“中央廚房”后,再根據各個平臺的傳播特點和平臺屬性進行分類加工處理。在集中整合新聞信息傳播的基礎上,實現集團內部的資源共享和產品平臺的差異化傳播。人民日報建立的“中央播控平臺”形成統一的指揮調度和編輯制作中心,根據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傳播特點,調整采編指揮,優(yōu)化資源配置,能夠實現全天候、全媒體的新聞采集和發(fā)布。
互聯網的發(fā)展及新媒介的產生,賦予了普通民眾參與新聞采訪傳播的能力,只要借助手機、微博、微信等平臺就可以發(fā)布新聞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世界各地,很多非職業(yè)平民記者由于身處重大突發(fā)事件現場,因而能夠第一時間將現場情況發(fā)布出來;在國內,很多重大突發(fā)事件也是通過微博和朋友圈讓外界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現場,新聞播出的畫面很多也是援引現場目擊者通過手機拍攝的視頻作為采用對象。
在傳統媒體壟斷新聞傳播的時代,承擔新聞信息采集與發(fā)布的主要是職業(yè)新聞記者和新聞通訊員。雖然媒體開設有熱線電話或者專有的信訪渠道來獲取社會信息,但是這些遠不能與互聯網海量的信息源相提并論。雖然傳統媒體仍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正在改變大眾傳播的方式,并且新聞的信息源結構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受眾與傳者一體化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特征,點對點式的人際傳播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所占據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一)通過新媒體征集新聞線索
自媒體時代顛覆了我們固有的對媒介和傳媒人的認識,顛覆了傳統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認知系統,顛覆了記者的權威性、神秘感甚至使命價值,它使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按動鍵盤,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任何突發(fā)事件的現場目擊者、當事人、關系人都可以發(fā)布信息,這一點,不管多么強大、擁有多少記者的傳統媒體都無法實現。自媒體發(fā)布信息的及時性是所有傳統媒體無法實現的,與事件發(fā)展同步的傳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訊社和電視網都難以做到的;自媒體的微博參與者可以協力搜索,可以拼接、補充信息,這也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所以,電視新聞應當充分地認識到這一特點,通過新媒體平臺實時監(jiān)控網友的評論、留言、私信等方式獲取新聞線索,進而提供最鮮活的新聞素材。
(二)通過媒體融合增強與讀者互動
堅持受眾為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視聽需求,是事關媒體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課題。新媒體之所以能夠抓住受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媒體與受眾的各種互動關系。電視新聞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不能忽略其服務受眾的作用,可以聯合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搭建生活服務咨詢平臺,為百姓解答一些政策咨詢,幫助他們解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
(三)通過新媒體增強傳播效果,提高傳播力
近年來,以網絡和移動技術為代表的多種媒體形態(tài)迅速成長,逐漸成為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催生傳播格局發(fā)生新的變化。新舊媒體的融合能夠使報道更為立體和真實,電視與微博、微信、網站、客戶端等發(fā)揮各自的特色和優(yōu)勢,創(chuàng)新傳播形態(tài);手段融合,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極大地豐富了報道內容,增添了感染力和可信度;觀眾融合,將新媒體用戶和傳統媒體讀者、網絡碎片化與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報道整合起來,聚合到同一主題中,擴大新聞的傳播影響力。
新媒體的傳播不受時空之限,在受到電視新聞固定播出時段限制時,新媒體則可補上短板,成為連續(xù)為公眾提供資訊服務的載體。電視臺依托頻道旗下官方微博、網站、微信等,采編人員進入全媒體工作狀態(tài),采用全新的信息收集、新聞制作和傳播方式,保持了24小時的新聞不斷點。新媒體的成功“補位”,完成了新聞服務供給平臺從電視向虛擬網絡世界的“遷移”,新媒體的“幾何級”傳播效率、“接力式”傳遞方式,體現了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社會職能。
參考文獻:
[1] 于卓.論媒介融合下新聞采訪技巧[J].新聞窗,2014(5):12.
[2] 高憲春.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發(fā)展的五大趨勢[J].中州學刊,2015(4):168-172.
[3] 胡言會,石長順.新興媒體的電視化現象及其對媒體融合的啟示[J].中州學刊,2015(7):174-176.
[4] 涂凌波,秦漢.媒體融合應如何體現用戶導向——重思“參與式報道”理念[J].東南傳播,2015(9):4-6.
[5] 胡正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5):22-26.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