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東(拉薩市廣播電視臺,西藏 拉薩 850000)
?
淺析《百家講壇》收視機能衰退的“病因”
吳海東
(拉薩市廣播電視臺,西藏 拉薩 850000)
摘 要: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自2001年7月推出以來,時至今日(2015年底)已屆14年。前些年,《南都周刊》的一期報道說,央視名牌欄目《百家講壇》遭遇了“七年之癢”。此前,該欄目頻遭詬病,有關收視率下跌的傳聞甚囂塵上,屢次見諸報端。一時間,《百家講壇》“樹大招風”,成了眾矢之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甚至有媒體稱,《百家講壇》“已經進入死亡倒計時”!衰亡還是轉型,成了《百家講壇》必須穿越的十字路口。本文鎖定《百家講壇》收視率下降、生存狀況艱難這個熱門話題,對該欄目收視機能衰退的“癥因”進行歸納、簡單分析,并“對癥下藥”,提出“拯救”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百家講壇》;收視率;衰退;整改
關于《百家講壇》的“視微”,媒體眾說紛紜。筆者綜合各家觀點,認為該欄目收視機能衰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節目過度娛樂化、庸俗化,公信力受質疑
《百家講壇》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在于登壇宣講的主講人大多是中國當代知名學者、專家,還在在于它高舉的中國國學大旗,更重要的或許在于它通過央視這個強勢媒體,把深奧的學術問題以一種新的通俗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寓教于樂,給人啟發。幾年前,《百家講壇》主講人向大眾傳播的思想、見解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廣大觀眾的需要,引起了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從當時火熱的收視情況來看,這個學術節目還算成功。但后來,節目越發地強調“市場”,摒棄了思想,對文化和學術進行庸俗化、娛樂化的解釋。讓一個領域的專家講述另一個專業的內容,這幾乎成了主講人火爆的鐵律,劉心武、易中天、于丹等人莫不是如此,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閻崇年、易中天、紀連海、于丹等人隨著《百家講壇》的日漸火爆也被捧成學術明星,一時變得炙手可熱,名聲在前,利隨其后。
姑且不談學術傳播要將最新、最權威、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傳遞出來,但搞學術最起碼不能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百家講壇》的一些主講人講述的內容因存在硬傷而飽受爭議,如于丹對儒家經典中一再出現的“小人”,“創造性地”解釋為“小孩”,讓人大跌眼鏡。關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于丹更是不求甚解,因循前人。王立群稱:“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漢朝的很多皇帝,包括劉邦都是雙性戀。”這種庸俗化的視角,和學術顯然沒有關系……
在學術上固然可以見仁見智、百家爭鳴,但是在宣揚“授人以知識、給人以啟迪”的《百家講壇》上,對學術觀點的淺薄甚至歪曲解讀是絕對要不得的,這是對學術、媒體和觀眾的不負責任。《百家講壇》從鼎盛走向衰微并不奇怪,大眾化、通俗化的學術節目在經過娛樂化、庸俗化的改版之后,最終只有一條路,就是衰微。
(二)主講人匱乏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曾說:“這樣的欄目,只要有真才實學的、能夠給人以思想啟迪的人都應該有資格開講,不一定需要有什么樣的學術頭銜。”
主講人是《百家講壇》的核心競爭力。近一段時間,《百家講壇》的一些老面孔紛紛重返講壇,這恐怕也是《百家講壇》面臨危機的一個信號。
為“扶大廈之將傾”,《百家講壇》再次起用自家打造出來的名人,延續其輝煌。眼看《百家講壇》就要“江河日下”,這些因欄目獲益的名人們,是該他們用自己的人氣為欄目做點什么了。2008年春節假期,于丹重返《百家講壇》,這是她第三次被該欄目委以重任。第一次是2006年10月講述《論語》心得,第二次是2007年春節演繹《莊子》的哲學,這一次,于丹書接上回,再續《論語》。在于丹之前,重返《百家講壇》的老面孔越來越多。劉心武也卷土重來,依舊揭秘《紅樓夢》。而已經兩度登壇的易中天,又上演了“梅開三度”,開講先秦“諸子百家”。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百家講壇》已經很久沒有推出新人了。2005年的《百家講壇》推出了劉心武、紀連海,2006年,捧紅了易中天和于丹,到了2007年,雖然該欄目強力推出王立群、蒙曼等主講人,但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跟前幾位顯然不可同日而語。而2008年,《百家講壇》在主講人的推出上,后繼乏人是毋庸置疑了。
(三)觀眾審美疲勞,內容缺乏創新
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李浩說:“大眾的興奮期已過,不會再亢奮了,更不會再如癡如醉了。《百家講壇》已進入了衰退時期,將成為一段歷史。”
《百家講壇》的案例可以給我們這么一個警示:任何一個欄目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誕生、發展、成熟然后衰退的周期,應該居安思危,不斷調整自己,在變革中求發展,以防被瞬息萬變的觀眾口味所拋棄。前車之鑒有央視老牌欄目《電視你我他》《綜藝大觀》以及收視率每況愈下的《曲苑雜壇》和《正大綜藝》。雖然《百家講壇》一直在推新人、新選題、新思路,但從傳播學的原理來看,觀眾早已產生了審美疲勞,甚至對節目的推陳出新已經產生了“抗體”。
《百家講壇》圍繞“清史”“老子”“三國”折騰了一陣子后,在內容上已經有所革新。2007年,節目邀請河南林州市政府女官員大講“紅旗渠”的歷史,但觀眾仍不買賬,重遭質疑。一些《百家講壇》的忠實觀眾也認為《百家講壇》確實沒有以前好看了,有觀眾在網上論壇發表意見:“現在講孟姜女、白蛇傳,還不如找經濟學家解讀一下經濟危機產生、發展的過程呢!”也有觀眾認為易中天的先秦諸子沒啥新鮮東西,翻來覆去就是那些前人說的,而且知識量太小:“易中天講的40分鐘內容,我估計讀一頁書也就差不多了。”
無論是對于節目的形式還是內容,創新都是勢在必行的。其實,更深層的還有央視節目獨有的話語權的創新。不論是精英分子,還是草根力量,都希望在《百家講壇》上實現平等對話。應該讓持不同觀點者立足于同樣強勢的平臺,進行爭鳴。有人說《百家講壇》一張桌子、一位主講人,連講數期,現場及電視觀眾如聆聽高僧講法一般。魏明倫就直斥《百家講壇》壟斷了話語霸權,受眾無法對答:“《百家講壇》可否另設一席,請海內外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俊杰,與易中天‘教父’、于丹‘圣母’對話《三國》,答辯《論語》?”憤青掌摑閻崇年、網民韓江雪拍山寨版《百家講壇》,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由于缺乏與欄目對話的渠道,草根力量奮起對抗《百家講壇》的情況。如何進行創新和進行怎樣的創新成為《百家講壇》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四)奇觀文化,必然曇花一現
《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談節目收視的下降:“這是符合一個電視節目生命規律的,從一個新生事物到大家司空見慣。這不是沒落,是回歸正常,當年的狂熱現象只是一時的,是不正常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勇說:“奇觀文化往往來去匆匆,曇花一現。原因說來簡單,非理性的迷離恍惚雖然很適宜奇觀文化生長,但畢竟不是人的常態。人們一旦回歸理性,奇觀文化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
《百家講壇》應該明白歷史與學術追求的不是趣味,不是轟動效應,而是真知,并引起人們的理性思考。做歷史,應該致力于追求歷史的真相,使人們看到歷史與文化的源流;做現實,應該致力于使整個社會看到我們的現實處境和社會前景,并意識到每一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對自己生活的時代有一個基本認知,達成價值共識。
有專家呼吁電視媒體應注重理性的回歸。建議電視媒體不應沉淪功利,更不能摒棄理性。也許電視媒體真正需要的,是從娛樂狂飆的道路上華麗轉身,在鍛造硬邦邦的、富有生命力的精品和挑起沉甸甸的使命上多花些力氣。
前面,我們分析了《百家講壇》收視衰退的“病因”,接下來在探究“拯救”的措施和方法時就需對癥下藥了。
(一)欄目定位須改革
《百家講壇》興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無意之中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第一股浪潮。但是,其是用功利的方式去挖掘中國的歷史文化,而且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如果《百家講壇》將自己定位為“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講壇”,它近期的前景確實不太樂觀,需要等待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二次浪潮。
有學者建議《百家講壇》將自己定位成“用通俗的方式向老百姓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講壇”。這或許也是其浴火重生的辦法,因為老百姓這方面的需求實在太大了。《百家講壇》只要以普通老百姓的需求為出發點,不再把自己束縛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上,可講的內容其實非常多。
(二)治學態度要科學嚴謹
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是說給作為欄目主講人的專家、學者們聽的。在《百家講壇》這種帶有學術性質的電視欄目上,如果主講人不能堅守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是會誤導很多受眾的。在課堂上,老師講的每句話學生們都可能會記在心里,如果你講的是錯的,那么他們記住的也就是錯的,其后果當然是非常糟糕的。更何況該欄目是要面對無數對文化、智慧、思想等有著極大學習熱情的電視觀眾,一旦主講人在學術上存有硬傷,真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真金不怕火煉,主講人所講述的東西只要有根有據,以理服人,使人獲益,就不會招惹各種質疑,也會取得包括學界精英在內的大多數受眾的信任和支持。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主講人須有個人魅力
《百家講壇》可不必十分在乎主講人在學術界的頭銜、權威等,畢竟“英雄不論出身”嘛。在選擇主講人時,要尤為重視其個人魅力和觀眾緣,權威與否反而次之。因為《百家講壇》不是一個純粹的象牙塔式的做學問的地方,如果過分強調頭銜、權威,可能會與之相去甚遠,畢竟主講人還需在《百家講壇》上經歷一個從“做學問的”變成“做電視的”轉變過程。易中天表示,主講人的個人魅力的確很重要,“觀眾不但要聽你‘說什么’,更重要的是聽你‘怎么說’。《百家講壇》主講人要有學問,但不能只有學問,還要有見解,有個性”。
(四)廣泛尋求題材,著力創新形式
《百家講壇》說完歷史說什么?眾多學者認為,目前不少類似的文化節目都面臨發展瓶頸,繼續發展需要突破,不僅內容要對觀眾有所引導,形式也需要更新。有專家表示:“雖然帝王將相和歷史名家的逸聞趣事是文化節目的首選,但是節目就像足球比賽一樣,會培養出越來越專業的球迷,所以當務之急要尋求更多的題材,創新形式來滿足觀眾的要求。其實,文化節目弄點娛樂也沒什么,只是多開發點品種才能辦得長久。”
在節目傳播形式的創新上,制片人萬衛稱,《百家講壇》將著重打造網絡平臺,以便觀眾和讀者與主講人更好地交流。“這個渠道我們一直在做,網絡交流的優勢大于電視,環境相對寬松,目的就是讓廣大網友和主講人通過網絡直接交流,我們也想把這個平臺打造成品牌。”這應該是欄目開始有實質性創新的一個積極信號。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總之,《百家講壇》若要重煥生機,并維持較好的收視效果,那么創新是其必行道路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建鳴,胡運芳.收視率透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25-31.
[2] 張健.電視媒體不能只認“收視率”[N].人民日報,2008-11-14(16).
[3] 楊致遠.清算百家講壇[J].南都周刊,2008(269):5-13. [4] 錢歡青.《百家講壇》跌出收視前十學術太過娛樂惹的禍[N].濟南時報,2008-11-25(12).
[5] 劉海明.誰踢了《百家講壇》的場子[N].新京報,2008-11-27(14).
[6] 王慧.且慢給《百家講壇》判死緩[N].齊魯晚報,2008-12-14(16).
[7] 林芳.《百家講壇》何去何從明星主講人對癥下藥[N].廣州日報,2008-02-25(專題策劃版).
作者簡介:吳海東(1981—),男,四川丹巴人,本科,拉薩市廣播電視臺助理記者,主要從事工作:新聞采編。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