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榮
?
淺析讀圖時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何忠榮
【摘要】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得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讀圖時代”成為了閱讀文化的主流,對學生也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在小學教材中,彩色插圖隨處可見,學生也喜歡這種快速閱讀方式,這對傳統閱讀和學校教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文章通過分析“讀圖時代”的特征,以及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造成的影響,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讀圖時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當前,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高度普及,使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從以文字為主向以圖像和圖畫為主進行轉變。“讀圖時代”的到來對青少年造成了較大影響。在小學教材中,彩色插圖隨處可見,學生也更容易接受這種快速閱讀方式,這無疑給學校教育中的傳統閱讀方式帶來了沖擊。
“讀圖”使讀者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改變,從文字模式轉變為圖像和圖畫模式。與傳統文字閱讀比較,“讀圖”具有以下特征:
1.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傳情達意
文字具有抽象性,在對事物的表達上,比較枯燥、乏味。與文字相比,圖像和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夠直接表現出事物的形象,使讀者對表達的事物具有清楚的認識,進而縮短了讀者與書籍之間的距離。此外,圖像還能夠給人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能使人直觀地獲得審美體驗。
2.高度概括性,增加信息量
圖像中包含的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夠使人快速接受整合的信息,這也是“讀圖”能夠流行的主要因素。作為一種表達模式具有通用性的方式,圖像或圖畫的概括強度是文字不能與之比擬的,高度的概括性增加了信息的傳播量,而不受語言文字的限制使圖像的傳播范圍擴大。
3.方便快捷性,加快傳播速度
方便快捷性是“讀圖”的又一個優勢。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使人們缺乏完整的閱讀時間,閱讀也加快了速度,而圖像具有概括性強、形象逼真、信息內容多的特點,使人們更為容易接受,既節約了時間又補充了知識,因此,與“讀文”相比,“讀圖”具備傳播優勢。
4.符合閱讀規律,更易引發興趣
人的視覺神經在“讀圖”時起到重要的作用,眼睛接收的信號需要人的大腦處理,這種方式主要是物體對視覺神經具有吸引力或刺激性。心理學實驗結果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主要是聽覺和視覺,而圖形、符號等被人的視覺接受后,將圖像、符號表達的信息傳送至大腦中保存,由于圖像、符號包含的信息豐富,這就延長了圖像、符號在大腦中的保存時間,與單純記憶文字比較,記憶更為扎實,不易被遺忘。并且圖像的直觀性具有強烈的沖擊力,更容易喚起人們的視覺神經感知,因此,“讀圖”比“讀文”更容易引發人們的興趣。
“讀圖時代”給社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而受到影響最大的人群就是處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了,特別是自控能力較差的小學生受到的影響最大。圖畫降低了他們對純文字書籍的興趣,具體說來有以下3方面:
1.影響小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帶有彩頁插圖的文字是學生喜歡閱讀的。他們從圖像接受信息,忽視對純文字文章的閱讀,這無疑降低了小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力。從想象力的角度出發,文字閱讀不具有直觀性,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閱讀文字時通過想象感知文章的內容,而當文字配有圖片時,雖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直接從圖片中獲取了信息,沒有在頭腦中進行“二次創作”。久而久之,學生就產生了惰性,沒有在頭腦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不進行空間的想象,這就使學生缺乏創造性,形成了快速“讀圖”的思維模式,對以后的語文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使學生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
2.影響小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
圖像與思維具有密切的關系,讀圖使思維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上,是通過視覺對感官性強的圖片產生興趣,是直接接受信息的形式。學生被動接受信息后,放棄了主動思考,這就造成思維不能從感性轉變為理性。閱讀文字則相反,文字的表現形態以理性為主,具有概括性、邏輯性的特點。而思維使人腦能夠間接反映出客觀事物本質與規律,學生對文字表達內容進行感知時,視覺神經將感知的文字符號傳送至大腦,大腦對文字符號進行識別后,經過思考理解文字的意義,這就推動了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小學時期是培養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時期,同時是培養思維的時期,圖片信息直接接受的感性方式顯然對學生思維的轉換能力造成了影響。
3.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分為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小學時期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時間,“讀圖”會使小學生的視覺中樞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不去花費大量的時間思考、轉換,這就使語言中樞得不到鍛煉,而文字閱讀、背誦量的減少使大腦中沒有儲存足夠的語言信息,使學生使用的語言越來越貧乏,表達能力變弱。當對看到的事物或生活中的感受不能用語言準確地描述、表達出來,或者不能用準確的詞匯表達,這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了影響。
1.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是彩色模式,有大量的彩色圖片,為引導學生正確“讀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根據插圖進行聯想,對現有的插圖進行補充,發揮想象力。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對插圖背后的意義進行挖掘,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應對“讀圖時代”給學生帶來的缺乏想象力影響。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是思維能力從感性模式向理性模式轉變的時期,低年級小學生缺乏對文字的理解力,語文課本的插圖能夠讓他們的語言變得豐富。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使用插圖拓展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豐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認識,插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的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插圖提出各種問題情境,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能夠實現思維的轉換。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小,語言的信息量少,在語言表達時往往會出現邏輯混亂或不成句的情況,因此,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用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對插圖表達的內容進行敘述,然后與課文進行對照,比較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課文的差異。
總之,“讀圖時代”改變了小學生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對象,而小學生的價值觀和判斷力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通過有效整合學生的“讀圖”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讓學生正視“讀圖”,認識“讀圖”是理解文字內涵的一種工具,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讀圖”與“讀文字”相結合,進而改善“讀圖”的缺陷,發揮起特有的優勢,避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賈偉華.淺析讀圖時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5,(2):85.
[2]張鮮前.對讀圖時代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13):43.
[3]吳金芳.“讀圖時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新課程導學(七年級上旬),2014,(24):43.
[4]陳娜.對“讀圖時代”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2014,(11):43.
(編輯:易繼斌)
作者簡介:何忠榮,重慶市城口縣實驗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