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平
?
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朱志平
【摘要】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推行,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過研究問題式教學,具體將其應用到初中歷史教學當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課堂交流,并將此方法加以推廣,開辟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片新園地。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初中歷史;興趣
1.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時間是臺上教師講、臺下學生記,缺乏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所以學生常常陷入一種被動學習狀態,等待教師強行“喂”知識,更有甚者,越“喂”越不想“吃”。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教師的教學提不起興趣,甚至會感到厭倦,以一副課堂與“我”無關的姿態來上課,歷史的社會教育功能和對人的發展功能就達不到了。
2.教師教學內容單一
長期講課也會使教師的思維陷入硬性模式,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把課本內容說一遍就馬馬虎虎地結束了一堂課。單一的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開闊眼界,沒有形成發散思維和邏輯推導能力,這無疑是教師的一大失誤。在課堂中,教師扮演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角色,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全面思考,幫助學生6多方面了解歷史、全面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問題式教學是指在整個知識的傳播過程中,教師在課堂設置好教學任務的情境,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主動提問的方式向教師展示自己不解的問題,之后,教師再幫助學生進行分析,通過引導和交流,共同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問題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改革中對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要求,不再是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玩的局面,而是二者互相配合、互相溝通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初中歷史教學來說,讓學生明了歷史事件的經過和影響是課堂的關鍵,運用問題式教學,學生提出歷史問題和相關疑惑,教師和學生,或是同學之間對此問題進行相互交流,通過分析、舉證、查閱文獻、共同解決問題。該種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問題性
問題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圍繞一些問題展開教學,所以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就是提出問題,并以此作為整堂課的主線,師生共同努力,通過合理方式解決問題。
該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體系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專業《統計學原理》課程目標達成度的實證分析上取得了成功,在專家、用人單位、學生、試卷分析四個方面綜合得到了該課程的目標達成度。統計專業本門課程目標達成度良好,大綱與各方面意見相近,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針對這些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希望對該課程教學的改進起到積極作用。
2.交流性
提出問題之后的下一步就是交流,師生、生生之間依據自身知識體系相互交流,深入開展討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對于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知識之間的相互碰撞更容易使問題的解決出現新的進展,從而交流出成果,交流出結論。
3.開放性
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學生或教師所設立的問題以及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主觀、不唯一的,這也合乎了歷史的多面性。比如,對同一個歷史人物,可能有人認為他是英雄,有人認為他是梟雄,有人認為他是小人,這種多方面的認識使得歷史充滿了迷幻色彩,所以,問題式教學的開放性是非常符合歷史教學的。開放性不再使學生拘泥于教師言傳身教的死圈子里,而是擴展學生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使之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
4.過程性
問題式教學的模式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過程,它主要是先提出問題,通過分析和討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3個環節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缺少任何一環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重視過程,按程序來開展此教學模式才能使問題式教學方法得到良好的運用。
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青少年在創新精神和自主性方面稍有欠缺,同做一件事,可能我們循規蹈矩,他們卻通過創新而更出色地完成任務。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就應拋棄傳統的機械式死記硬背,應該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互助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歷史不是靠死記的,只有深入到那個情境里,方能領會整個歷史事件的緣由和來龍去脈。問題式教學就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種方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經提問、分析最終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1.創造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單純根據課本提出問題不免有些枯燥,所以,在提出問題之前,教師應為學生設置本堂歷史課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情境之中,感同身受,有利于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整個過程,掌握事件的發展方向。關于情境的設置,應該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多媒體放映相關視頻資料、詩歌、圖片,口述歷史背景等。事實證明,創造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引起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從而邁出問題式教學模式的第一步。
2.提出問題
情境鋪墊好之后,就到了提出問題的階段: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問題要具有開放性、答案不唯一性,以開闊學生思維,讓他們各抒己見。此外,教師還應該帶學生入情境,多多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不要有顧慮。
3.分析問題
當遇到問題時,首先應依靠自己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但是在問題式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應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獨立思考問題,還應提倡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積極和老師溝通,相互完善對方知識,從而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分析問題時,要做到多視角、全方位,每個人的看法都不能忽略,要盡量全面、綜合地看待問題,以符合事物的多面性。
4.解決問題
在對問題進行分析后,每個人心中大概都對問題有了答案,通過合適的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問題的結論。結論總是可以不斷完善的,所以教師可對解決的問題再進行質疑,激發學生敢于懷疑,不斷補充的意識,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識奠定基礎。
5.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
(1)設置情境一定要到位,從此情境中,要讓學生輕松地發現問題,要有暗示,并進行合理引導。
(2)學生共同討論問題時,教師應在一旁觀察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進去,鼓勵大膽猜想,合理假設,不可限制學生,必要時可點撥問題的關鍵點,激發他們更深層次地發掘問題本質。
(3)在學生解決完問題之后,不管討論出的答案如何離譜,都不能一概否定。此時,首先肯定他們的成果和努力,然后引導學生審視歷史,進行重新探究。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模式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是一種有效的開放式教學方法。它不僅使學生對歷史記憶深刻,全方位地了解歷史,其自身素質也有了提高,如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協作能力等。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跳出了“教師教,學生背”的硬性模式,剔除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推動了當代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向陽.初中歷史問題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踐[J].考試周刊,2012, (66).
[2]亓曉霞.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設疑、質疑、釋疑[J].中國教師, 2010,(12).
[3]王克盛.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3).
[4]楊昌文.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法應用管窺[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6).
[5]相飛軍.走好解決歷史問題的第一步——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朱志平,浙江省寧波象山縣石浦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