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倫(無錫開放大學 江蘇無錫 214011)
?
與“差生”同行同進
李世倫
(無錫開放大學 江蘇無錫 214011)
摘 要:近幾年來,在“四二一”式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突顯的性格特征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對待人生的態度,更有甚者走上了讓人惋惜的不歸路。作為一個高中教師,尤其是一個班主任,我就以我所接觸的此類學生所發生的種種事件以及他們的轉變作了一些思考,筆者希望和大家共同研究如何更好的教育這樣的學生。
關鍵詞:“四二一”式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個性弱點 心靈沖擊
教育,這個詞語看似簡單,卻有著深深的內涵;看似平凡,卻有著偉大的意義;看似直接,卻有著千千萬萬的關聯。當真正的面對教育,我們不得不說,真不易啊!而這些不易是我們無法也不能逃避的。教育的復雜性在于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各異的,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即使你“對癥下藥”,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愿意接受你的教育,我想這個可能和他從小到大的經歷,家庭環境,以及性格等很多因素都有關系。[1]
今年是江蘇省新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第二年,改革已經使學習任務有了一個更加細致的分化。我們學校在高一年級的第二個學期學生選課分班,分好后我所帶新班級的學生里來自分班前的各個班級,而他們在一個多學期的高中學習生活中已經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等,絕大多數學生還是能夠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但是總有那么幾個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各種行為習慣都是讓人有些頭疼的。據了解,在他們以前的班級里面他們是曾經被稱為“五虎”當中的三個,還曾經因為考試作弊,頂撞師長,私自改動班主任電腦里的考試成績等問題受過學校的處分,更有人根本不把老師的教育和學校的規章制度當回事。了解后我心里為之一震,雖然我僅從教五年,但也做了五年的班主任,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但是這樣的還是第一次遇到,我問自己:他們還會犯什么樣的錯誤?我能改變他們嗎?他們還會“浪子回頭嗎”?
帶著種種疑問和擔憂,我開始了新的工作。防患于未然,為了盡量避免上述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在分班后的第一次班會課上重點講了關于學生的德育方面的問題,還特意觀察了那幾個學生的表現,過后還單獨的和他們談了一次話,雖做了種種努力,但還是發生了我不想發生的事情。學校規定,零食包括各種飲料是不準帶進教學區的,分班后幾天的某個傍晚,學生H拿著一瓶裝雪碧邊走邊喝的走向教學樓,正巧被值班老師撞見,老師要求他到小店里里喝掉再進教室,一開始他裝聾作啞,當作沒聽見。后來爭論起來后他竟然說:“憑什么不能喝,你以為你是誰啊,我連校長都不怕,還怕你嗎?”而這個值班教師還是我校行政領導,遇到這樣的學生也是第一次。雖然后來事情妥善解決,事后也向值班教師道歉。但是此事讓我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他為什么會發展成這樣?這樣肆無忌憚的目無尊長?
為此,我鄭重的又找他談了一次,我沒有批評他,而是拿來了英語老師的默寫名單,上面幾乎每一次都有他的名字,我問他:你真的不會嗎?還是沒有時間來背單詞?他面對我眼睛盯著桌子也不想回答我的任何問題,我繼續問他:是不是你對老師的教學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這是我發現他抬了抬頭,我又說,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今天辦公室里也沒有太多的人,我們就好好地談談吧。他說:他不是不想學英語,只是老師抓得太緊了,他有點怕,而且他這個樣子,即使是好事,在老師眼里也會認為是用不正常的手段獲得的,所以與其那樣,還不如“破罐子破摔”,讓自己過的更逍遙些。而他的父母,寵他,愛他,但是教育手段也欠妥當,當他犯了比較大的錯誤,也只是對他打罵,不會問他為什么,所以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被忽略的人,被定位在差生的人……而這幾天所犯的錯誤也可以說是他發泄心理的一種方式,是過于偏激,自己也覺得不妥,但是當時就是想那樣做了就做了……,那一天,我和他談了很久,最多的是我告訴他,我們做老師的其實不想放棄也不會忽略任何一個學生,關鍵是他們自己有沒有正視自己,有沒有放棄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結果……
這一次的談話雖然結束了,但是關于他的話題還遠遠沒有結束,因為和他的對話真的震撼了我的心,像H這樣的學生其實不只一個,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現在的高中生多數屬于“四二一式”家庭中的“太上皇”,處處受寵,在學校這個集體中當然不能忍受不被眾星捧月的待遇,所以處處爭寵,處處爭優的情況就出現了,有的人在學習上不能有所突破,就把和老師作對或者做違反學校紀律的事情來“引人注目” 。
第二,環境因素。出現這些問題的學生多數家里條件都比較優越,父母提供很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處處滿足他們,讓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想要的就應該擁有,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面對學校的規章制度他們就非常的抵觸,所以總是想盡辦法來應對,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反抗心理。
第三,心理因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這些特征有些是優點,有些是弱點,關鍵是怎么去發揮自己的優點,完善自己的弱點。而這些恰好就是那些學生不好把握的一點,面對挫折,面對自己意愿不一致的事情,他們不會靜心的思考,不會妥善的處理,轉而選擇的就是偏激的方法。
第四,學校教育。的確有的老師可能不夠關心他們,而我們也的確不可能對每一個孩子都給予那么多的關愛,但是對于他們,雖然他們經常犯錯誤,但我想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需從根本解決他們對自己的放棄。
第五,心得交流。只要我們真心面對他們,我不相信他們會無動于衷,畢竟我們是對他們的未來負責,而他們又必須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只有真誠的交流才有可能打動他們的心,才能讓他們真正的改變自我。
我把我的想法付諸行動,多次從各個方面鼓勵,樹立他對自己的信心,又同他的父母溝通,從家庭學校兩個方面對他進行改變,我不知道能有多少的轉變,但是我從心底里不想放棄他。從那以后,班級里面的事情他也開始關心了,學習上他不再被動,默寫的次數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對于他擅長的數學,自己也肯鉆研了,到了學期末他竟然考了班級的第19名,這個成績讓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終于知道原來自己不是不可以的,我也很開心,不管怎樣他找回了自己。
我不知道我的這些想法能不能改變他的一生,但至少現在我必須讓他正視自己,讓他了解自己,讓他重視自己,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他的一生。最想說的是:或許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一世,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學生選擇人生的一時!
參考文獻:
[1]李仲.創新教育下中學“差生”行為的分析與研究[J].新鄉教育學學報,2005(0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