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彥青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河南鄭州 451450)
?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管理學基礎》教學方法思考
蔣彥青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河南鄭州 451450)
摘 要:《管理學》課程是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公共基礎課,是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管理能力和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基于新興的“互聯網+教育”,結合《管理學基礎》的課程特色,高校教師亟須轉變固定思維,通過互聯網手段學習應用嶄新的教學方法,創新管理學基礎的教學模式并推動其教學改革。新時期,如何加強高職管理學課程的改革是我們需要積極探索的命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管理學基礎 互聯網+ 教學改革
《管理學基礎》是高職院校設置的公共基礎課,時代發展速度加快,2015年國家領導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和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了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良好發展,同時也引導了“互聯網+教育”產生,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及時更新教學意識和方法。[1]
1.“互聯網+教育”的含義
政府報告中對“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提出了具體的解釋,他表示這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與融合,但并非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要通過互聯網平臺,互聯網思維對傳統行業進行思維模式和經營模式的顛覆,創造新的發展形態。而“互聯網+”下面的一個重要分支:“互聯網+教育”,早在2015年以前就已經有了初期的發展,就是很多的網友通過網絡上很大規模的慕課課程進行學習。慕課一開始是世界名校開設的網絡課程,老師專門為網絡學生錄制,有固定的開課時間,有作業,有考試,考試通過后會授予證書。后來慕課課程漸漸傳入我國內地,在線教育慢慢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2]
2.“互聯網+教育”的表現形式
“互聯網+教育”的形式多樣,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作為引導者與裁判,課堂的內容被制作為不同的游戲程序,學生可以擺脫紙和筆,使用電腦對課堂問題進行作答。作答的越多,命中率就越高,通關的速度就會越快。而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對學生的表現及時追蹤并給予反饋。通關的過程還可以采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自動錄播和全網在線互動直播,讓其他院校和教學平臺的老師和學生觀看。
今天的高職學生已經變為心智年齡更小的九五后,甚至零零后,他們這樣的學生群體多數都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他們更喜歡技術,更依賴網絡,更習慣于碎片化的學習。
1.教學目標模糊
高職院校的《管理學基礎》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管理學的理論和基本原理,具備基礎的管理能力,并可以在工作實踐中去解決相應的問題。但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學目標制定上盲目地借鑒本科的教育模式,并沒有弄清楚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區別,因此,在《管理學基礎》教學過程中同樣大量講授國內外的管理學理論,講授內容脫離學生工作實際,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難以得以實現。
2.實踐教學效果差
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來說,在很多高職院校也都開展了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但效果不佳。原因一是高職院校由于有限的資金問題導致校內實訓相對薄弱,很多的管理類實習基地只是擺設。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過程中,學生到企業實踐時多數從事一線工人的工作,涉及到管理廣為的少之又少。
3.教學方法單一落后
課程的性質使《管理學基礎》充斥著大量的枯燥理論,這就更加需要發揮教師的能動性,采取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現實中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舊是采用填鴨式,使學生提不起積極性,導致學習效果就很差。當然也有老師積極采用案例教學,但大多數高職教師都沒有在企業一線工作實踐的相關經驗,案例主要從網絡或課本中摘得,因此與學生生活和就業崗位要求存在差距。[3]
1.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以學生為主是高職《管理學基礎》教學中應該樹立的教育觀念,教師和學生更多應該是建立合作的關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區探索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工作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來組織教學內容,并且注意知識的更新,盡量把國際上最新的管理成果以及管理經驗融入課堂的教學中。還有,高職是應用型教育,是為企業的業務主管和部門經理等職位培養儲備人才的,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勝任這些崗位的需要,管理學教學過程中還要挖掘學生的組織能力、文字的表達能力、社會的適應能力、人際的交往能力等等。[4]
2.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多數高職學生的不足表現在基礎知識不扎實、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尤其在理論性知識的學習方面較為困難。然而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形象思維能力強,對實踐類課程容易有興趣。正因為高職學生有這些特點,在《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加大學生動手操作的比重。一方面建設校內管理類實訓基地,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工作實景的仿真軟件來提高學生的本身實踐能力,即引入網絡媒體平臺到課堂教學中來。“互聯網+教育”的課堂不應該是簡單概念意義上充滿未知感的教室與先進的硬件設備,最重要的應該是發揮出教師的創意以及全面系統地研究學生的用戶心理。
互聯網已經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巨大推動力,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機。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與教育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著教育形態。《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集實踐性與應用性于一體,更能借助于“互聯網+教育”的技術平臺,培養學生的管理理念和決策能力,運用信息管理系統模擬決策過程。
總之,《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在高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管理學教師而言,要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把課程改革的理念貫穿到管理學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梁柱霞,王馨怡,楊昊.淺談如何面對MOOC(慕課)對大學英語學習的沖擊[J].大學英語,2015.
[2]周敏.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分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
[3]矯利艷.高職院校《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
[4]姜玲玲.高職《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
蔣彥青,女,河南焦作人,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教師,專業: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方向:現代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最高學歷:碩士研究生。通信地址:河南省鄭州市中牟新縣城商都大街1933號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