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袁軍
(上海杉達學院 上海 201209)
?
民辦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發展探析
孫袁軍
(上海杉達學院 上海 201209)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和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高校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特別是民辦高校。因此,校企合作就越來越成為我國民辦高校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本文就通過民辦高校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下來研究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存在不足之處,從而來反映出我們民辦高校辦學模式的效果,這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教育發展模式。
關鍵詞:民辦高校 校企合作 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高校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民辦高校現已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由于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起步比較晚,時間比較短,受到我國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現行的人才培養發展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發展需要。所以,校企合作已經成為了民辦高校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辦學理念和指導思想。[1]
1.民辦高校的定位
學校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及學校所處的環境,從辦學條件與辦學現狀出發,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建設重點以及辦學特色等,以履行自身的社會角色和職能。民辦高校定位主要包括兩個層次、四個方面。第一層次是民辦高校的社會定位;第二層次是行業定位;第一方面是社會需求定位;第二方面是個人需求定位;第三方面是職能定位;第四方面是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民辦高校要發展,在定位的時機選擇上實現全程多段定位是一個較為理性的選擇:既事先定位,保持和鞏固已有的市場份額和教育領地,同時拓展新的教育發展空間,實行移動定位、彈性定位,根據需求變化作出選擇。民辦高校的這種全程多段定位特征對于民辦高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2]
2.民辦高校的屬性
民辦高校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組織,它既是教育組織、學術組織,同時也是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而且某些民辦高校還類似于營利組織。從總體上來看,民辦高校既具有教育屬性、學術屬性,又具有公共屬性、產業屬性等多重屬性。這些屬性也就決定了民辦高校在學校類型定位選擇方向不同于公立高校的性質,而是逐漸接近于企業的應用型方向。[3]
3.民辦高校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已進入了非常重要的轉型期。也就是說,要從質量特色品牌、注重內涵發展、依靠實力競爭等方面來逐步轉變,來逐漸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但同時,由于歷史原因和社會制度等影響下,我國的民辦高校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一是師資隊伍不健全,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二是資金渠道單一,發展后勁不足;三是優惠政策不到位,缺乏公平競爭等。[4]
但是,在新形式下,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迎來了大好的機遇,同時也存在著嚴峻的挑戰,這就盡快需要提高辦學質量、找準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這樣能在社會市場中積極化解風險和克服困難,在未來的競爭發展中贏得先機和得到認可。
1.校企合作的含義
從背景上來說,校企合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是教育資源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客觀要求。也就是說,教育是為學生、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必然選擇;
從形式上來說,校企合作是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合作,共同培養具有全面素質人才的教育發展模式,是一種基于社會需求的民辦高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
從目的上來說,校企合作強調要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化素質為重點,積極地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在人才培養教育過程中,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把在校理論學習的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雙方之間形成互利的關系。[5]
2.校企合作的模式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實施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內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現在主要有以下幾種校企合作模式:
(1)“產學一體化”教育模式——根據依托專業辦產業,促進產業的發展模式。比如酒店管理專業,他們就是根據專業與產業互補性發展來培養學生適應酒店的工作壞境,提高相關專業技能。
(2)“精品實驗班”教育模式——根據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部分民辦高校有責任也有能力來培養應用型創新性人才。“課程、實踐、服務”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以創業孵化教育基地和服務為平臺,積極推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發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6]
(3)“實踐培養的企業化”教育模式——根據產業和行業發展的需要,積極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密切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實現實踐培養的企業化。
這些模式的發展,可體現出高校教育主導性強、可明確政府、企業、高校三方職責和權利、模式復制性強,具備推廣性等優點,值得借鑒和推廣。
3.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研究帶動生產時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過程是一個從理論學習、崗位實習、技能轉換、發現問題、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循環過程,也就是需要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也應該是雙方要達到互惠互利,共同進步的雙贏局面、構建雙方主動合作、實現校企合作的有效運行。[7]
1.民辦高校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應用型高校的不斷發展,由于受到政府的政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幾乎各個民辦應用型高校都在追求開設“熱門”專業,忽視了專業與就業的供求變化。但是,從全世界來看,在科學技術較發達、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中,校企合作都是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模式。比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是非常典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學校與企業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比如:在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基礎上,新加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學工程,以此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突破口。而我國民辦高校只是簡單地從短期內多招學生、完成招生任務的要求為出發點,以至于很多應用型民辦高校出現優勢發展不明顯:各高校專業重合率、特色專業優勢不明顯、熱門專業發展不起來、基礎應用型人才飽和、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缺乏。
2.民辦高校校企合作的存在問題及對策
(1)存在問題
①“雙師型”教師人數嚴重匱乏,教師無法深入企業參與協同創新。由于我國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自身的辦學所得,資金來源有限,同時民辦高校的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普遍都比較低,很難吸引優秀的“雙師型”人才。
②校企合作辦學機制不健全。校企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需要自身的運行機制。民辦高校與相關企業能否長期的合作和發展,這也就取決于雙方利益的尋找和把握,也取決于合作能夠給雙方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③必要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校企合作需要必要的仿真工作環境、配備必要的現場指導人員,根據產業環境還需要積極調整培訓計劃,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但同時,由于我國民辦高校發展比較晚,知名度也不高,同時社會上對民辦高校也存在著不同的眼光和看法,民辦高校很難再社會上籌集到經費。
(2)對策
①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中人才培養的工學結合方案為依據,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課程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企業、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形成合作關系,并且共同制定培養要求,圍繞完成培養合格的定制人才而共同努力,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
②通過校企交流互動機制的創新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民辦高校應用實踐“創新能力”是校企合作重要的影響因素,決定著校企合作是否能夠得到深度的開展。這也就要求民辦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需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也需要了解本專業在實際工作中的技能與經驗。為了適應這種現狀,民辦高校應該通過教師進入企業,企業骨干進課堂的機制,使教師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③積極鼓勵行業引領者參與辦學。通過行業引領者的合作平臺,使院校在理念上對接行業的發展前沿,在人才培養上對接行業的需求,在專業與課程設置上與行業前沿接軌,與行業企業形成良好的互動,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機的融合。
④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能力,通過了學校和企業雙方對學生的進行教育和考核。因此,民辦高校可以以校企合作為契機,通過新的餓教學模式為培養社會適應型和應用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
3.校企合作的意義
校企合作能夠激活企業活力,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能夠提升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校能夠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能夠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融為一體,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校的就業率,進而形成民辦高校的競爭優勢,進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2)提高了培養學生技能的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親身參與企業生產實踐,能夠深刻體會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自身存在的缺陷,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學習的主動性和積
(3)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可以使自身對人才的要求真正為學校所了解和接受。通過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對自己所需要的畢業生有可靠的選擇性和目的性。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8]
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對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促進民辦高等教育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亞威,產學研合作機制下的校企聯合實踐基地建設探討[J]高教論壇2010(9).
[2] 建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創新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12).
[3]劉麗娟,李曉東.創業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長春大學學報.2009.
[4] 偉杜,桂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現途徑[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8.(2)205-209.
[5] 宗敏,張秀巖.多元化辦學模式探索.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6] 易思飛. 校企人才聯合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以財經高職院校為例.軟科學2013(5).
[7] 石猛.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探索[J].民辦教育新觀察,2010,(10).
[8] 夏季亭等.民辦高校的科學定位與規劃[J].教育與職業,2010,(20).
作者簡介:
孫袁軍(1984-)男,漢族,浙江寧波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