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甘肅文縣城關中學 甘肅 746400 )
?
語文教學語言探微
宋 濤
(甘肅文縣城關中學 甘肅 746400 )
摘 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須以語言作為憑借。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藝術 課堂語言
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工具,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像童話里的魔棒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熱情,把抽象深奧的點化成具體的,把枯燥呆板的演變成生動有趣的。可以說,教學的藝術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要提高教學效果就一定要注重教學的語言藝術。
這里的親切可人是指語言要有一個更利于教學的背景氛圍,也就是說在說話的同時,神態、舉止、情緒,甚至還有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的距離。從第一秒面對學生起,教師就要讓他們感覺到愛和智慧。讓他們覺得,他們沒有被師者俯視的不安和拘謹,而只有和朋友平等交流的輕松和愉悅;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帶給他們的不是即將施教者的一臉嚴肅,而是春風拂面般的賞心悅目。不要讓一種要強加于他們艱苦的腦力勞動的壓力嚇走了他們求知的情趣。學生看到的是親切溫和的微笑、飽含鼓勵的目光,感受到的是與教師心靈相融,彼此無間的距離。那么,教師就有了強有力的師愛魅力,感召著身邊的學生,課堂上就會不斷閃爍激情共鳴的火花。
1.言之有物,句句真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句句真切。
2.言之有理,感悟其中
“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讓言語的科學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感悟道理,受到熏陶,樂于接受指導。
3.言之有德,文質動人
肓之有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語文教學巾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在講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水乳交融地闡發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把知識教育、文藝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禮貌文雅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時,又不失文學色彩,盡力做到文質動人。
4.言之有序,有條不紊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節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5.言之有肩,開智育能
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設計好預習習題和提問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積極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努力增強運用語言的能力。
也就是說要讓你的教學語言富有音樂性、情感性。教師聲音的高低快慢將直接決定學生的思維。講課太快,學生沒有消化的時間;太慢,學生又會感到不解渴,思維活躍不起來;聲音太高,給學生聽覺刺激過強,會使學生的神經興奮很快轉入抑制狀態;聲音太低,學生的興趣情緒又調動不起來。教學只有注意語言節奏,形成抑揚頓挫的態勢,才會使語言符合聽覺的需要。
教師的語言必須感情充沛。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的關鍵因素。教師講課聲情并貌,用自己巨大的熱情和對學生的關心,對知識的酷愛,對教學的責任感,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課堂上教師的感情,就猶如藝術家的強烈的創作欲望,激情點燃了,靈感產生了,氣氛激活了,他的教學語言就征服了學生。教師在教學中用真摯的感情打開學生的心扉,激活他們本性中的真善美,塑造高境界的人格和靈魂,同時也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和它自身的情感性特質。
感情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起點。教一篇課文,要選好教學的突破點,考慮從什么地方講起學生才能最感興趣,才能最吸引他們。學生的感情往往是潛在的、內蘊的,教師用動情的語言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讓學生在強烈驅動力中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教師可以用詩情的畫面來陶冶他們的性情,可以用富于哲理的推想引發他們的憬悟,可以用澎湃的激情推啟他們情感的波瀾,也可以用細語柔情平撫他們心靈的震顫。學生的感情萌發了,撼動了,共鳴了,教師語言的力量就得到了肯定,從而也就做到了“融美于心靈”。
幽默是一種較高的語言境界。在課堂上,幽默的語言可以激活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緒。例如在剖析文中人物的厚顏無恥時,即興地補了兩句說,“你知道嗎?那天早上醒來,他的枕邊死了一只蚊子,旁邊還留有蚊子的一封遺書,遺書上寫到,昨晚我一夜拼命也沒能刺破他的臉皮,我無顏茍活人世。”教室里一陣開懷大笑。無疑,教師的幽默給人物的人格特色上又添了一筆重彩,令學生在體會著教師語言風采的同時,對人物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這個需要更多精彩的時代里,在這個一向以一字千金著稱的中華文化中,教學中的語言運用絕對不可忽視。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要力求把自己造就成一個“語言大師”,讓課堂語言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讓每一個45分鐘都成為濃縮了智慧和神奇的精華,讓每一個學生都在酣暢淋漓中體味中華文字的無窮魅力,真正地學好、運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教學語言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一根導線,語文教師必須下苦功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筆者相信,每一個語文教師,只要能從各方面認真努力,刻苦鍛煉,就能獲得成效,且能成為學生運用語言的表率,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