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釗,文麗娟
(1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江西 南昌330045;
2江西省九江市開發區永安學校,江西 九江332106)
?
網絡虛擬環境下大學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
胡恒釗1,文麗娟2
(1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江西 南昌330045;
2江西省九江市開發區永安學校,江西 九江332106)
[摘要]建立安全有效的高校網絡秩序需要大學生加強網絡道德自律,學會在網絡虛擬的環境下進行自我教育。大學生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類型有:網絡自我修養法、網絡素養提升法和網絡實踐法等。運用這些方法時大學生要積極倡導自律精神、主動學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辨別力與免疫力,這樣才能從他律走向自律、從教育走向自我教育,才能發揮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做到從自發到自覺的良性過渡。
[關鍵詞]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教育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08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根據社會標準和道德規范自覺的進行,反映了主體意識上的一種主動、自覺。“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的歸宿。……教育只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真正提高他們思想政治素質的內因”[1]。所謂網絡自我教育方法是指受教育者通過網絡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修養等方式,自己教育自己,主動接受先進的思想與正確的理論,自我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一種方法。
一、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類型
(一)網絡自我修養法
網絡自我修養法是指大學生網民個體在思想、道德、政治、學問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改造,以及所達到的能力、素質和水平等方法。自我修養是培養和完善道德人格的橋梁和紐帶,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內化”的心理過程。未來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和教育的社會,教育的真諦在于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領域的能力和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外因是轉化的條件,內因是轉化的依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作為網絡時代的主要受眾群體,大學生應如何面對和駕馭網絡、把握自己,如何發揮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其關鍵在于加強自身的內在修養,在內心世界陶鑄道德定力。
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自我教育與道德修養,他們常常“一日三省吾身”,即使在無人之處也要求能做到“慎獨”。他們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養成習慣,形成自覺,不管在人前,還是在獨處的時候都一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慎獨”是一種道德境界,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是“網絡文明自律培育的理性回歸”[2]。網絡賦予大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與魅力,促進了他們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主體地位的確立。因此,大學生網民要倡導以“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提倡“慎獨”精神,樹立網絡道德意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積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大學生應主動了解國內外重要時事,積極參加網絡思想政治專題講座,認真學習網絡道德規范,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積極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明辨是非,主動進行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評價,在虛擬的空間里遵紀守法,勇于同各種不道德現象作斗爭。還要認真學習網絡知識,倡導文明上網,提高安全意識,增強自我價值感,加強自我保護,抵制誘惑,要有意識地控制上網時間,做到有節制的上網,而不至于成為“迷途的羔羊”。大學生要加強自身自制能力的培養,不迷戀網絡,要正確處理好上網與學習的關系。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激發受教育者內在的自覺性,并使其將接受教育內化為自我教育,從被動的接受地位上升為主動的習得地位,最終獲得個人的自由”[3]。強烈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的內在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喚醒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聽”轉變為“我要聽”。高校教育者應當加強對大學生網絡法規、網絡知識、網絡道德、規范倫理教育和網絡行為的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激發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規范的熱情。在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時,教育者應特別重視和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輸血”為“造血”,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網絡理論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其參與理論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其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評價和自我創新能力。
(二)網絡素養提升法
網絡素養,是“借助網絡接近、分析、評估、創造信息,以及建構和擴展虛擬社會關系網絡的綜合能力”[4]。網絡素養提升法是指在網絡的環境中道德主體所采取的自我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完善的方法。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有些大學生自身人文素養不高,精神動力不足、價值取向混亂、道德修養薄弱,他們終日與電腦相伴,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網戀中無法自拔。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是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大環境所決定的,只有加強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才能使他們自身具備免疫能力,大學生網民如果沒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便無法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網絡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中每個大學生都應具備的品質。大學生網民要學會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來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學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信息、計算機和網絡,要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傳遞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能夠使用網絡、駕馭網絡,自覺地抵御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消極的社會思潮與腐朽的生活方式,自覺地抵制一切黃色、庸俗、反動、虛假的信息,把維護網絡信息的純潔作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大學生網絡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網絡文明行為的養成,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責任和義務,要求做到愛國、守法、文明、誠信,引領和推動網絡文化建設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大學生只有勇于開拓、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學會選擇,識別良莠,明辨是非,遵守規范,履行責任,誠實守信,才能在多樣化的價值觀的信息面前提高對信息異化的免疫力,擺脫信息異化的控制,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和道德信念。
對大學生網絡素質的培養,需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網絡認知和網絡意識,重視大學生的主體自省與自我構建,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修養、氣質,激發其道德良心,不斷啟發大學生進行自我思想教育的自覺性,積極引導他們自覺履行和恪守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道德規范,提高網絡自律意識,遠離低俗網站,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培養合理的網絡行為意識,發揮他們的自省作用,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認知能力,網絡道德情感、判斷能力以及網絡道德行為習慣。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完善人格修養,能夠自主、自覺地進行健康的價值判斷與選擇,養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習慣,才能做到從自發到自覺的良性過渡。
(三)網絡實踐法
實踐是人的思想認識的重要來源與發展的動力,是人的思想認識的目的。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形成與發展的基礎。在網絡世界中,虛擬與真實交織,但網絡的虛擬并不是虛構或者虛無,網絡虛擬世界實際是現實世界的擴展與延伸,沒有哪一種網絡行為是完全獨立和脫離于現實世界的。網絡實踐法是指是通過網絡模擬現實實踐的內容,提供比較真實的情境,達到現場親身實踐的效果方法。網絡虛擬實踐可以檢驗課堂教學、反思社會現實,可以彌補現實中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與不足。它能夠使大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不同層面的社會現象,學會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立思維的能力。例如,在網上可以參加“走進西柏坡”、“再上井岡山”、“重走長征路”等虛擬實踐活動。網絡實踐可以使大學生走出封閉的象牙塔,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不斷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鍛煉自己,將社會要求的內容“內化”為思想政治情感與信念,“外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思想與行為的辯證統一,實現虛擬與現實的有機聯動,必須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馬克主義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把自我教育貫穿到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自覺文明上網,構筑抵御不良網絡信息的“防火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通過開展網絡法律知識競賽、社會調查、演講比賽等,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法制意識,抵制網上低俗之風。要充分利用網絡費用低、速度快的特點,進行網上社區服務,網絡社區是一定群體的網民為了共同的興趣、需求而聚集在一起互相交往的虛擬活動場所。高校還可以開展網絡社會調查、網上調研、網絡論壇、網上技術服務、模擬科學實驗、業務模擬實習、網上倡議活動,開展一系列有益健康的、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組織網上模擬參觀、考察、調查、網上公益活動、社區管理、網上專題論壇等活動,設計模擬實踐、模擬調查、模擬訪問問卷等。通過這些活動,既考驗了大學生的耐力,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克服學生的叛逆心理,培養學生骨干,鼓勵學生干部和思想政治較為成熟的學生擔任網絡版主、管理員、信息員等,通過開展一系列網上與網下互動的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大學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大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網絡虛擬實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經常性地組織一系列有關網絡的知識講座、報告、辯論、論壇、競賽、征文等活動,舉辦網絡技術大賽、網絡創意大賽、電子商務比賽等,通過網絡創作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動地把自己的思想轉化為正確的行為,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的統一,這樣既提高了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同時使他們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二、網絡自我教育方法運用的路徑
(一)積極倡導網絡道德自律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道德發展過程是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道德“自律”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網絡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空間,虛擬的網絡世界在給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滋生了網絡各種犯罪行為,如:制作和傳播計算機病毒、“黑客行為”、傳播垃圾文件、侵犯他人隱私、網絡詐騙以及傳播暴力、色情信息等。由于大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還很弱,自我約束能力還不強,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傷害,有的大學生在現實中循規蹈矩,在網絡中卻肆意妄為。有些大學生心理脆弱,自律性差,在遠離了父母后,缺乏約束力和自控力,沉溺于網絡虛擬交往而忽視現實交往,造成對現實世界的自我封閉;有的產生厭世心理,對社會現實中的不理想感到悲觀失望,從而轉向上網去獵奇、宣泄、尋求慰藉,精神上得到暫時的滿足;有的大學生他們網上“生龍活虎”,網下卻“冷若冰霜”,他們當中有許多沉迷于網絡游戲、聊天交友、色情瀏覽、網上電影,對網絡產生依賴,網絡成為了他們的精神支柱。他們只要一天不觸網,就會感到焦慮、手足無措、失魂落魄、萎靡不振,他們玩游戲時,就像注入了興奮劑,常常為了滿足自我成就心理,為了得到升級或加分而流連忘返、廢寢忘食,因此許多大學生在學業方面掛起了紅燈。馬克思曾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與自律意識,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履行道德責任。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強調他律,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種通過引導到內心接受的自律,團中央與教育部于2001年12月發布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6]。即“五要五不”的約定。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他們能從他律走向自律、從他育走向自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倡導自主自律、開放共享、互尊互惠的網絡價值觀,塑造大學生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品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養成良好的內在素質品格與外在的行為習慣。
(二)主動學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理論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升華,是行動的指南。主動學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現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高校大學生應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及中國化的馬克思理論的成果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主動接受先進思想理論的洗禮,自覺上紅色網站,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渴求,靈活運用各種網絡途徑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和獲得更多的精神食糧。大學生應刻苦鉆研和掌握收集信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吸取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的精髓。要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各種理論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管理學等知識,自覺地把教育者所傳授的思想觀點、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等,納入到自己的主體意識中,通過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感受思想政治理論的真諦;通過自我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是非鑒別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內化為自律的品質。崇高的理想與信念是大學生人生奮斗中的指路明燈,是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與源泉。因此,大學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精神,堅定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自覺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旋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三)努力提高自身的辨別力與免疫力
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應當將越來越走向幕后,教育者要將被動的教育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進行積極的道德思考后,辨別真偽、是非、善惡,做出自覺自愿的道德選擇,使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做到知行統一。大學生能否善用網絡取決于大學生受眾的自律,取決于大學生自身的辨別力與免疫力。大學生要以批判的精神對待各種信息,尤其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定期進行“消毒”和“解毒”,避免種種誘惑與盲從,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被互聯網上的一些腐朽思想侵蝕自己的頭腦;要自覺提升上網的法律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在教師引導下進行主動思考與探索,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調控、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自己的辨別力與免疫力,避免思想的混亂。維護網絡社會秩序,是每個大學生網民應盡的職責與義務,大學生網民要認真學習網絡倫理知識,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行為規范,不在網上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不隨意傳遞是非模糊、來路不明的信息。網絡道德既是“網絡社會人際關系的調節器,也是我們每一個網民在網絡社會處世立身的根本”[7]。如果大學生僅僅掌握科技知識,而缺失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就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增強對網上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正義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既提倡網絡文明,又不泯滅個性;既提倡先進的倫理道德,又不扼殺思想自由;既為網絡注入清新之氣,又要放飛心情,我的地盤我作主。”[8]
網絡的便利為大學生精通前沿的知識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為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條件,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我選擇學習內容,自主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建構知識體系。“教育不是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東西,其必然是從學習者本人出發的”[9]。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覺意識基礎之上的,不是靠外力強加的,教是為了不教,真正解決思想問題、提高思想覺悟,最終還要靠大學生自己。因此,大學生應當學會從他律走向自律,從教育走向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周中之,石書臣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2]王中軍.網絡文明建設中網民自律培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36.
[3]田鵬穎,趙美艷.思想政治教育哲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30.
[4]黃少華.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青少年網絡行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36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6]霍福廣,劉社欣等.信息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8.
[7]孟靜雅.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114-115.
[8]孟憲平.論大學生校園網絡道德教育中的幾對重要關系[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4):125.
[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01.
(責任編輯:向欣)
The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Virtual Environment
HU Hengzhao1, WEN Lijuan2
(1.PoliticalCollege,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45,China;2.Yong’anSchoolofJiujiangCityEconomicDevelopmentZone,Jiujiang,Jiangxi332106,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should learn the method of self-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network moral self-discipline.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self-education types are networks self cultivation method, network literacy promotion method and the network practice method etc.When using these method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network moral self-discipline, learn network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discrimination and immunity, so as to inspire the autonom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nd help them translate from heteronomy, education and spontaneous to self-discipline, self-education, and conscious transition.
Key words: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lf-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3-0033-05
[作者簡介]胡恒釗(1975-),男,江西九江人,博士,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麗娟(1979-),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省九江開發區永安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規劃項目“新常態下‘網絡反腐’的運行機理及實現路徑研究”(JXGXDJKT.GH-201568)。
[收稿日期]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