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外的音樂教育不僅在教育新思維、新理念上面臨著挑戰,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也要發生轉型。高校音樂教育急需從單一的技能知識教育模式轉向創造性的情感教育,還需從全盤西化的教學模式向多元并舉的方向轉型,關注課程文化,進一步深度挖掘音樂課程深層文化的底蘊。在藝術實踐中充分運用科學的科研思路,向整合優化的總目標轉型,高校的音樂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高校音樂教育觀念轉型的過程中是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的。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新形勢;轉型
一、知識技能教育向情感教育轉型
高校音樂教育在現階段的發展中,過度重視“量化”的知識技能積累,忽視了在藝術實踐和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所產生的創新思維和情感溝通,所以音樂教育的腳步仍然停留在知識技能的教育觀念的層面上,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音樂知識僵硬化、技能匠化、模仿多創新少、過于單一、口傳大于心授。想要高校音樂教育能更好更快的轉型,必須要打破單一的知識技能傳授,與世界音樂教育觀念及時接軌,把音樂教育向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綜合、創造性的情感教育、價值體驗的方向轉型。
高校音樂教育的轉型首先要注重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雙方互動的創作性過程,積極鼓勵音樂創作性思維,以此來提升它在音樂教學與藝術實踐中的地位。創作性思維是人們意識中的主要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更多的創造空間,讓學生用創作性的意識貫穿自身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之中,要多鼓勵學生無拘無束的自行處理演繹,因為二度創作的過程是具有即興改變的意義。其次高校音樂教育要注重創造性情感教育向內動力審美的轉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要重視提高創作音樂美的能力,不斷提升欣賞和品鑒音樂的能力,當然轉型的過程需要通過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授課方式、授課內容的改革。教師只有喚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主動積極的走進音樂、接受音樂,才能進一步的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從而發揮教師在音樂傳授過程中的最大動力,要讓創新思維、審美能力作為音樂基本功的重要部分進行培養,讓學生在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中充分的感知音樂的情感體驗。第三還要注重創新意識的發揮。創新意識是建立在專業知識技能和個人素養綜合能力的基礎之上,所以在創新意識發揮之前要保證學生具有消化音樂知識的能力,強化學生對專業的實用性、記憶性,只有掌握了技術理論知識,才能在創新過程中得到深刻理解。
二、從西方化教學模式向多元并舉方向轉型
高校的音樂教學是建立在西化的基礎上,我們從音樂技術理論課程的設置上就能清晰可見,從而確立了西方在國內的話語權,由于音樂教育的基底西化,破壞力多元文化的本質,使得我國的音樂教育對價值取向上失去平等性。現如今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在高校音樂教育的母語回歸的視角上,突破全盤西化的高校音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我國民族音樂技術和理論,從而打破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格局,主力培養學生對世界文化差異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尋找中西音樂的共同基礎,使得多元教學在高校樂壇上獲得并舉。要突破西方的教學模式,使得高校音樂教育具備多元性,必須徹頭徹尾告別我國師生對中國樂理不識、不懂的現狀,教師要從教學內容上把握兩種不同形態的音樂知識教授,培養雙方的綜合多元樂感,用多元兼收的理念改革高校音樂課程,廣泛涉獵我國以及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繼承前人優秀音樂文化遺產的同時,極大的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創作跨世界的多元并舉的音樂教育環境,用多元的精神理念和思維,來改變高校音樂教育中單一的全盤西化教學內容,進一步完善和構建合理的高校音樂課程體系。
三、從匠化教學方式向藝文并舉的方向轉型
藝文并舉中的“藝”是指教學中的音樂表現手段、能力和知識,“文”是音樂的人文知識和姊妹藝術。在高校音樂教學的發展中,長期以來都是急功近利,更多時候是重技輕藝、重技輕文的,這種教學模式導致藝文分離,也就是現存的匠化教學模式,要改變現狀必須達到藝文并舉的目標。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方面來進行轉型,一是關注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文化,深度挖掘音樂課程和非音樂接觸中的內蘊文化。二是建立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理念,突破匠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三是扭轉知識結構上的失衡現象,對學生的培養要協調發展。四是改變高?,F有的教學指導思想中“藝”與“技”的關系,不僅要注重音樂技術的表現作用,還要注重音樂理論成果對技術發展的深刻影響。五是精英教學定位的改革,不僅要在學習內容上越學越專,還要對課程越分越細。六是改變非藝術化和素質化的音樂教學現狀,從不同視角制定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
四、從共性化教學觀念向個性化方向轉型
高校音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對于單一共性化的音樂教育觀念而言,只重視了技能的培養,忽略了素質的提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少一部分會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大部分都是以灌輸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授課。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不論從音樂課程設置上還是教學大綱的確定上很少凸顯學生個性的內容,這樣的教育現象是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創造力和想象力,阻礙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個性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音樂教育應該與時俱進,所以必須要把課堂的中心轉移,建立在學生的個性基礎之上,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方向,把培養學生個性的教育理念放在中心位置,對于課程的設置,也要有不同類型課程的編排,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也要與課程設置相協調。教學內容要突破他人的知識和經驗范疇,與具有個性特征的課外音樂活動相結合,將學生的專業和非專業的個性經驗和生活運用到教學之中,從而促進高校音樂課程內容向生活實踐回歸。
五、結語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受到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對其全盤接受,高校的音樂教育忽視了教育過程中“育人”的理解和借鑒。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應該貫穿于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始終,因此高校音樂教育應該通過對音樂藝術學習的手段培養高素質、高水準的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秦潤明.高校音樂教育學核心課程構建的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2]梁麗.音樂發展與高校音樂教育[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3
[3]管建華.21世紀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梁祝宇帆,女,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