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芝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鑒賞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從文本語言展開鑒賞突破,對文本意境、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等進行深度體味感知,形成個性閱讀感知、醒悟和啟迪。本文通過探尋文本解讀途徑,獲得深度閱讀探索方法,為學生提升閱讀品質創造條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鑒賞;多重品析
所謂鑒賞,是讀者閱讀之后產生的審美認知活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閱讀鑒賞,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教師要對閱讀文本展開深度解析,從文本語言、意境、形象和情感等角度展開欣賞切入,引導學生體味文本個性表達、內質特征和情感維度,形成明晰的欣賞思路,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閱讀鑒賞認知體系。
一、語言品析,體味文本個性表達
小學閱讀鑒賞角度眾多,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基礎有清晰把握,特別是中低年級學生,閱讀基礎很淺薄,對文本閱讀欣賞只是停留在“好”“精彩”等字眼上,至于怎么個好法,學生大都處于比較朦朧的感知階段。因此,教師不妨從文本語言展開鑒賞突破,用字詞、語句的精彩運用來展開鑒賞,這也是小學生最容易接受的鑒賞方法。小學教材選入內容大多屬于經典名家名篇,其閱讀鑒賞價值豐富。教師在語言鑒賞過程中,要從語言表達特征方面做出精心篩選,為學生順利進入鑒賞節奏設定清晰的路線圖。首先是字詞典型應用,小學階段還有識字任務。在文本閱讀時,解決生字詞,掃除文字障礙,這是展開閱讀鑒賞的先決條件。其次是語句精彩應用,小學生都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特別是常見修辭方法的應用,學生對此比較敏感。教師在語句鑒賞引導時,不僅要關注修辭格,還要從長短句式、句型、語氣、語態等方面著手,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閱讀鑒賞思路。
如《草原》教學時,我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學生開始進入閱讀角色,很快就找到一些精彩的語句。如“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師讓學生自由賞析,說說這句話好在什么地方。有學生發言:這句話太美了,主要是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表達靈動起來。教師繼續引導:除了運用了修辭方法,這句話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展開討論,有學生認為:羊群是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寫出了羊群的動態特征,這幅畫面也跟著活起來。我對這名學生給予較高評價,對句子展開引申欣賞:草原、羊群從外形上看,還可以用哪些比喻來形容呢?學生思維打開了,開始踴躍發言。有的說:草原是綠色的,可以用綠色海洋比喻;羊群是白色的,可以用白云、浪花來比喻。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順利啟動學習思維,找到語言品析重要切點,這無疑是教師引導方法巧妙設計的結果。從修辭角度展開語言賞析,這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語言賞析策略設計,抓住學生的認知特征,給予學生以正確方向引導。從學生表現來看,教師引導思路正確,鑒賞效果顯著。
二、意境品析,展現文本內質特征
閱讀鑒賞要進入文本意境之中,這自然是鑒賞品味的升級。文本都會營造特有的內質情境,有些是可感可見的情境,有些則是比較虛幻的情境,需要讀者細心品味,甚至要發揮豐富想象和聯想,進入到更加虛擬的情境之中,與作者對話交流。每一篇文本都有諸多層次的意境存在,不同讀者會有不同的意境感知體驗。小學生感知維度較低,對文本閱讀理解常常存在于表象之上。教師可以創設更直觀的閱讀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對文本內質展開深度感知,形成個性化的認知體驗。
在學習《將相和》時,我讓學生閱讀文本,然后找出藺相如的智慧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我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動畫圖片,并給出引導: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藺相如的人格魅力從語言中可以看出。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很快就給出人物的賞析評價。有學生說:藺相如大智大勇,不僅有寬闊的胸懷,還能夠以大局為重,具有遠見卓識,與廉頗形成鮮明對照。通過人物個性對比,會給人更加深刻的認知。很顯然,教師利用人物語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展開意境探尋,對人物性格展開深度剖析,很快便能形成鑒賞結果。
三、形象品析,探尋文本賞析途徑
閱讀文本時,要對文本形成整體感知和理解,注意領悟文本形象特征。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形象特征,學生在具體閱讀感知時,要借助語感,在文本語言的帶領下走近文本形象。文本形象是比較廣泛的概念,并非是指文本人物形象,對文本描繪的所有對象進行剖析,都屬于形象品析。文本形象或人、或物、或景、或情,教師在具體引導時,要注意學生的認知思維特點,要根據學生認知基礎形成合理匹配。
在學習《晏子使楚》時,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感知文本主人公晏子的性格特點,我設計思考問題:晏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都會回答:晏子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不畏強暴,能言善辯。如果這就算是人物形象分析,那閱讀鑒賞太過膚淺。我開始從一個小角度展開挖掘:晏子來到楚國,受到了哪些侮辱?學生回答:晏子身材矮小,被要求從小門進入。晏子說: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鉆入,難道楚國是狗國嗎?有力地回擊了面對的侮辱。我繼續設問:這些負責接待晏子的人,會把晏子的話傳給楚王嗎?學生開始熱烈討論。有的說:不會的,如果這樣原原本本地傳到楚王那里,楚王會大發雷霆。有的說:接待的人會很委婉地說出晏子的智慧理答,建議楚王打開大門讓晏子進入。我引導學生: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晏子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開始深思,閱讀進入佳境之中。學生總結:晏子不僅具備外交史官的所有素質,還能夠隨機應變,堅持原則不動搖,機智處理突發事件,可謂智勇雙全。我利用故事情節從側面展開閱讀鑒賞,體現了鮮明的鑒賞思路,學生自然而然走進鑒賞之中,對人物、對情節展開多維度理解欣賞,形成個性化的鑒賞成果。
四、情感品析,升級文本鑒賞品質
文本閱讀時,自然要涉及作者情感表達,作者讀者情感實現共鳴,這樣的閱讀學習才算圓滿完成。在閱讀鑒賞教學中,教師要以作者情感分析作為重要起點,通過情感線索追尋解讀,形成重要鑒賞線索,逐漸引入讀者情感與作者情感實現對接,這樣的閱讀鑒賞才是深刻的、有一定震撼力的。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受到情感沖擊,獲得重要的學習成長力量。從情感角度形成鑒賞突破,對學生產生的觸動是劇烈的,教師要珍視這樣的閱讀鑒賞契機,促使學生在閱讀感知學習中實現健康成長。
在學習《景陽岡》時,我先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然后提出思考問題:作者是如何刻畫武松這一英雄形象的?學生開始思考,我給出提示:武松是家喻戶曉的大英雄,他的美名傳揚四方,我們對英雄的敬仰自然有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請同學們都說說自己心目中的武松形象。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武松英雄人物的看法,激發了學生的內心情感,學生在暢想抒情之后,對文本鑒賞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教師拓展學生視野展開文本鑒賞,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為學生建立更深刻的鑒賞認知創造了良好條件。
閱讀賞析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文本感知,獲得表達語言、文本意境、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審美成效,為全面提升語文素質創造良好學習訓練條件。閱讀鑒賞屬于深層次文本閱讀行為,需要閱讀主體掌握閱讀技巧和情感投入,這樣才能從個性閱讀行為中建立完善的鑒賞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麗梅.淺議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J].學周刊,2012,(35).
[2]王雅麗.小學語文閱讀賞析課的常用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4,(16).
[3]惠蘭.給學生語文實踐的自由牧場——小學“高年級閱讀賞析課”的教學嘗試與思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4).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