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櫻之 汪俊 趙靚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0)
?
論《文化苦旅》灑脫背后的沉重
孫櫻之 汪俊 趙靚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0)
摘要:《文化苦旅》中雖有“旅”一字,作者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表明這是一本記錄自己在漂泊旅途中感悟心得的書,但讀后會發現它和常規游記大相徑庭。它并非重在見聞描述,也非一般的借景抒情,在看似“輕快筆調”的背后更多的是余秋雨先生從旅途所見穿越歷史,把自己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灑脫的文字當中。通過對《文化苦旅》的再次閱讀來探尋《文化苦旅》中那種寄于灑脫背后的沉重。
關鍵詞:山水風物;傳統文化;現代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知識群體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尋根文化”狂潮之后,開始冷靜下來思考中國文化的命運和前景。《文化苦旅》就產生于這個時期。其中的每一章都是一篇優美的游記,所到之處皆是有名的旅游勝地。作者追溯所到之處的歷史,再聯系文章就會發現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來欣賞景物,并且是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但絕非僅僅游歷山水風物這么簡單輕松愉快,相反,簡單的一個“苦”字透露出他在游歷時的壓抑和沉重。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到《這里真安靜》的異鄉漂泊者的腳步結束,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作者將山水風物、歷史變遷、人文事態緊緊聯系在一起,行止與古今之間,盤旋于歷史文化長河之中,將這趟“苦旅”寫成了一本書。
“我發現……總是古代文化與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風物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作者將歷史融于景致,同時將自己的人生見識和對文化的反思融入歷史。《莫高窟》、《陽關雪》,每句詩句都充滿著歷史的色彩,那份大氣、那份蒼涼、那份曲折從來沒有失去,皆通過作者筆下的山水風物得以重生。
余秋雨先生擅長對中國歷史進程做理性思考,將充滿激情的心靈蘊蓄順理成章地灌注在文章中。作者走在神州大地,用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對歷史的感悟,從山水風物中來尋求民族文化和人生真諦,帶領我們走進廢墟,體會歷史的滄桑。面對著敦煌面對著莫高窟,目睹一個古老文化的變遷,最終在“苦旅”中發出對傳統文化的直露批判。每篇文章都直接面對傳統文化的外在形式,通過山水風物以及一個個文化遺跡來追溯歷史,來對傳統文化進行思考和批判。
比如:在《道士塔》中,作者用幽默的筆觸寫出了那個愚笨道士王圓箓的物質舉動,他自作聰明,把珍貴的壁畫刷成自己喜歡的顏色,毀壞的是一個民族的文明;當他砸掉那些婀娜的塑像,毀壞的是一個文化的古物;他貪圖小利將價值連城的經卷送走,對中國的寶貴遺產視而不見,古老的文化在流血,先生的心在流血。他想止住時間老人的腳步,上前攔住載走大量經卷的車隊,但是這一切都是假設一切都是無濟于事。那么,元兇是誰?
如果讓王道士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抬舉他了,他只是一個小人物,根本擔負不起這樣的重大的責任。但透過他,作者看到了一個愚蠢的政府,一個沒落的文化族群,一種黯淡了的文化。當時腐朽透頂的中國政府以及傳統文化根本就無視這些寶貴的遺產的價值,也沒有人有能力研究其價值。與其這樣,作者發出感嘆,還不如狠下心來讓那些有實干精神的西方學者去研究它們,帶它們走向世界。這是多么恥辱的啊,民族本身沒有能力研究甚至保護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遺產卻要讓外國學者將其帶到世界上,自己卻還要背負著歷史的恥辱。所以到現在,當看到中國學者在竭力研究敦煌文化時,并帶來的種種榮譽時,余秋雨先生才能和我們一樣感到絲絲欣慰。
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文化探索之后已經初步認識到對傳統文化的改造和重建的重要性,即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文化苦旅》成了傳統文化現代化轉換的思索和探求的代表。
比如《上海人》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通過四部分八大段分析描述了上海文明:第一部分,概括地指出了上海人是特殊的群體,也是中國近代史開始以來最尷尬的一群人;第二部分,引入上海文明肇始者徐光啟和洋人交的生平事跡,闡述上海文明在近代的形成和發展,揭露了上海文明的真諦—東西文化的交融;第三部分,介紹上海文明的三個特征:寬容、精明、崇洋不媚外;結尾部分,作者卻筆峰一轉,寫道上海人在其心中并不理想,反而是問題多多。
作為一個崛起的新興城市文明,卻又受到“農村力量的覬覦、分解、包圍和籠罩”。這也就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發展過程中難以擺脫的尷尬。余秋雨先生正式通過這些文章深刻地揭示了這些品行的弊端,過于強調個體,聰明過度從而導致浪費。同時也能夠從他的作品中讀出他對于這些品行中那些積極的方面,例如不崇洋媚外,講究科學,個體獨立等等的肯定,這些現代化帶來的是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相比于弊端這些更加重要。因此,在文章的最后,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在積極的追尋著現代化以及他獨特的思考角度和犀利的眼光。
又如《筆墨祭》,作者流露出來自己在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矛盾情感,顯然余秋雨先生對于傳統文化“書法”是留戀的,希望有更多的國人擅長書法。但是書法藝術在當代社會中已失去了它在古代書法中所具有的社會氛圍,現在更多的人認為它代表的僅僅是一種審美罷了。即便是這樣,余秋雨先生還是能夠意識到“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展開”。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同五四時期那些將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寄于在對現代文化的思索和探尋的作家類似卻有不同,余秋雨先生通過評析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來嘗試對傳統文化的重建,從而能探尋現代化,這是一種繼承更是創新。
《文化苦旅》在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中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和反省。歷史人文背景和知識分子的文化精神使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展現出那種灑脫而又沉重的特點,盡管可能有比他更加深邃的眼光更加廣闊的視野的作家和作品,但是《文化苦旅》的出現無疑讓我們看到了那些為民族精神的振興而執著奮斗的形象,讓人激動和欣慰。余秋雨先生帶著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行走在歷史長河中,明知路途艱辛,卻依然執著向前。
參考文獻:
[1]閆小軍.《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蘊探析[J].安康學院學報2011(04)
[2]余秋雨.文化苦旅[M].東方出版中心.
中圖分類號:I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