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哈爾濱市香坊區文化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
完善群文職責 構筑中國夢想
張楊
(哈爾濱市香坊區文化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摘要:群眾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根源,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促進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更加復雜。而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穩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群眾文化,是指職業以外,人們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有效途徑,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體現。做好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人民性,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穩定,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百姓對生活的基本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滿足當前的生活,更追求高品質生活,各種娛樂活動成為人們放松自我的主要表現。但是在社會競爭力的壓迫下,人們的工作壓力大,將多數時間用在學習知識技能或其他工作上,娛樂放松時間少之又少,導致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和人之間變得越來越陌生。所以為了保證人們的生活充滿活力,必須進行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生活的多樣性,提升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力,讓更多人參與到娛樂生活中去,緩解壓力,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群眾文化不是商業文化,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群眾文化的展開在客觀上卻能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軟實力對內主要體現為民族的創造力、凝聚力,對外則主要表現為國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在許多情況下,文化也是硬實力,產生GDP。在硬實力中,起基礎作用的是物質,起核心作用的則是文化。因此,必須深刻認識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既壯大硬實力,也增強軟實力。
群眾文化工作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彌補經費的不足,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各地文化館尋求再發展的主要途徑。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長。這就必須要有與物質生產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文化產業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借助市場規律,群眾文化工作內容和形式更加貼近群眾,增強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較好地掌握公益性與市場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這不僅需要靠群眾文化工作部門的積極努力,而且更需要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扶持,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化事業得到健康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色,每種文化都是一個地域的重要標志。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意識形態的代表,是城市娛樂活動的標志。要求根據城市本身特色,結合城市風貌,積極構建具有城市風格的主流文化。注意繼承傳統文化,在原有的文化體系條件下創新發展體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升城市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能力,促進城市整體發展水平的進步。群眾文化工作更多的是要著眼于塑造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塑造民族魂,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努力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可見,群文工作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穩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作為一名基層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滿足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為目標。要著力改善文化民生,堅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資源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和農村、社區傾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施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水平。要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努力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多樣化文化需求。要加強文化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人民享有文化發展成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精簡節慶活動,抵制豪華文藝晚會,反對浮華奢靡之風。豪華文藝晚會和高成本節慶活動浪費嚴重,既不是文化繁榮的標志,也不是群眾想要的文化生活,助長奢靡之風,影響文化建設成效,必須堅決予以抵制。
群眾文化本身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內容,是一切文化的根源。為了促進主導文化、精英文化、文化產業的進步發展,必須從群眾文化的實際發展體系出發,結合群眾的實際生活,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同時創新文化發展理念,在原有的文化產業基礎上加強創新,為文化產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份額,提升群眾文化的普及性,保證群眾文化在復雜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淺析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吳曉紅;
[2]《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分析》張玉忠2014.4;
[3]《堅守文化責任 彰顯文化力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文化部部長 人民日報2013.9。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