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教育關系一個人發展的未來,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民族的根基。教育是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環節。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一個社會的和諧運行和發展。因此,教育的發展方向就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關鍵詞:教育產業化;國家調控;市場選擇;職業教育
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教育產業化”自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在高校全面推行,高校擴招,以此為大幕,我國的教育開始走向了產業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時間,教育改革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對于教育而言,并不像商品服務的其他產業那么簡單,它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性資源,具有公益的性質。所以教育的產業化就不會如同其他產業一樣,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具體措施。
對于教育產業化主導者,應該是是政府或者是市場?我的看法是,既然是產業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專業化,所以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教育層次等各個環節就是不一樣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各有所側重。例如對于基礎階段的教育必須由政府去管理,去配置資源,協調不同地區、城鄉之間的發展,因為這是關系到國之根基,社會發展根基的。市場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能任由其完成對基礎教育的調節。
而對于高等教育,因其是完成社會成員選擇的自身發展的發展教育,是由自身條件允許或需求的資源,所以可以適當的市場化操作。可以利用市場的有利機制去激發這一市場,優勝劣汰,使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能夠不斷提升。當然這里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對于經濟市場的支持一方面。
從實際情況來看,教育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單方面的主導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在我國,教育的改革政府是主導者,重大的改革舉措都是由教育部門直接領導。前不久,國家教育部發布高校改革的消息,稱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這一舉措,將有利于調整我國教育產業結構,有利于縮小高等教育與人才市場需求的差距,滿足實際的需求。對于個人而言,也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可以更早的為職業生涯做出規劃。當然最終成效如何,還是要看市場和社會的反應。
從教育改革的所需來看,這是關鍵性的一步。高校的轉型直接影響到高考制度的改革,從高考一定終生,到自主招生都是如此,高校的教學活動一直都是高考的導航者。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實際需要。但是由于長期的慣常思想觀念的影響,不少人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對于職業這一概念有很多的誤解,市場經濟的職業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社會成員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夠重視或重視。當然職業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當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也是我國教育發展改革重要的一環。
對于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我的建議是:
首先,大力宣傳職業教育,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在我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是很低的,很多人對職業教育持有鄙視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加大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全社會了解職業教育,關注職業教育,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
其次,在政府,充分發揮其在職業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在我國,很多企業著眼于眼前的利益,不愿在職業培訓上花過多費用。如何使企業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大力推進校企合作,政府在此方面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是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在我國,職校教師大部分畢業于師范院校,大部分實習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畢業后只會講理論,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傳授學生技能,職業學校必須投入經費對專業教師進行實踐技能的培訓,因此在培養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時不僅進行理論傳授,而且要進行實踐技能訓練,以培養畢業時即合格的專業教師。
第四,學習歐洲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德國,職業教育的部分教學是在企業內部或“生產車間”式的教室中進行的,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驗證所學理論,這種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畢業之前就可以勝任所從事的工作,這種方式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學生將終生受益,大大縮短了學生畢業后由學校轉向社會的過渡期。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大部分教學任務是在教室中進行的,主要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在經過兩到三年的理論學習后進行實習,將所學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應用技能往往需要一到兩年的漫長過程,而且需要在實習期間重新學習各種各樣的實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銳意改革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從總體來看,我國職校所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深、偏難,內容上太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講授,而實踐應用的比重較小。這些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論的闡述,實踐應用或動手指導的內容較少,再加上現有的職校教師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工科院校,這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都會無意中以自己所學過的大學教材做參考,這又使得教學內容無形中又上了一個臺階,形成了目前教學中理論課“偏深、偏難”的問題,減弱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訓。而在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實踐經驗豐富,對學生的動手指導更是步步到位;而理論課的講授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
教育產業的發展,不論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都有成功的經驗和不可不承認的缺陷。只有把兩者做一適當的統合,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