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永坤 李燕梅 姚曉春 李志鵬
?
【教管論壇】
中醫院校神經病學教學淺談*
路永坤李燕梅△姚曉春李志鵬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室(河南450000)
摘要:中醫院校神經病學教學存在中西醫思維碰撞,以及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特點。筆者結合中西醫思維特點,靈活運用病案引入,PBL教學、多媒體教學、醫學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引入階段性評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臨床思維、操作能力,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神經病學教學;自主學習;臨床思維;臨床操作
在神經病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技能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評估臨床教學成敗的核心指標。但神經病學定位抽象、復雜,較難理解,各章節罕見病多。此外,中醫院校課程多,既要學中醫,又要學西醫;既要學外語,又要學古代漢語,學習任務繁重,而分配給神經病學的課時很少,更增加了神經病學的難度。筆者在中醫院校,結合中西醫思維特點,通過多年的神經病學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以資和同道共享。
神經病學教學要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都有一種失落感,如墜云霧之中。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學生對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知識的遺忘。由于大學一年級學習系統解剖、生理學后對神經系統就再無接觸,到大四時多數學生對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的有關內容已經淡忘,因此學習《神經病學》便感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每章節上課前將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復習,進行縱向聯系,其相應部位發生病變后的臨床癥狀、體征就可“呼之欲出”了。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大腦通過軀體神經、自主神經對全身進行調節以適應體內外環境的變化。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支配同一器官,其作用相互拮抗。拮抗作用的對立統一是神經系統內臟活動調節的特點,這些與中醫的整體觀念都不謀而合。錐體束是從上至下的一個系統,傳導通路的任何一處病變均可導致運動障礙,但不同部位病變特點不同。把該通路的解剖定位、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臨床癥狀、體征,影像表現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較清晰的框架,而后再不斷擴展其它內容。這樣講解后學生不再感到費解易忘,而是能融會貫通,脈絡清晰,定位準確,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同一種疾病,臨床表現相差很大,具體治療方案也有所差異。如腦梗死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差別很大。內囊區的小病灶可以出現嚴重的臨床表現,而靜息區的梗死可能不出現或僅有輕微癥狀。部分患者血管嚴重狹窄,可以無任何臨床表現,而有些患者血管狹窄并不嚴重,但卻出現了較大的梗死灶。又如,同樣血壓高,腦血管狹窄嚴重的患者血壓控制要偏高,而血管條件好的患者血壓控制要偏低。
對疾病的普遍性作一般介紹,對其特征重點掌握。善于捕捉疾病不同特點,利用特點去攻克難點、掌握重點。例如腦血管病為教學重點,但受課時限制難以分別詳盡講授,而各類腦血管病之間在臨床表現、治療原則、藥物使用等方面既有許多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將腦血管病按照出血性和缺血性分類介紹其共性和特性,避免了共性內容的重復介紹,更便于學生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以加深理性記憶。又如把對腦血管病的治療整理成專題加以介紹,如腦水腫與高顱壓的處理,血壓的管理,血管擴張藥的應用及時機等。總之要說明重點,講清難點,總結特點。
強調鑒別診斷,筆者花費較多的時間講解疾病的鑒別。講述疾病的共同表現或類似表現,重點掌握相關疾病的特異表現,診斷要點,鑒別、排除要點。此外,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和強調“個體化治療方案”,所以在教學中重點介紹疾病的治療原則,藥物類別及機理,而不在具體藥物用法、用量上耗大量時間。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盡管新藥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但在作用機制上有所突破的新藥并不很多[1]。
全方位應用多媒體教學,將文本、圖片、視頻、動畫融為一體,使學生通過各種感官獲取信息,直觀形象、生動易懂地把神經系統各部分空間結構、生理、病理講清楚,把神經系統解剖平面圖與立體結構結合起來,再啟發學生從解剖出發,去推測不同部位損害可能會產生的癥狀,及其特點。另外,反過來從癱瘓、感覺障礙的特點推測其病變損害的部位,把癥狀與神經解剖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應用于實踐中[2]。這種圖文并茂的授課方式增加了教學直觀性和生動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但也不要濫用,多投影圖片及臨床視頻,而文字性的內容盡量少投。
疾病講解時嘗試“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3]。課前認真準備典型臨床病例的資料及圖片,并提出若干中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通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有效引導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4],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確定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強調自主學習,以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目標[5]。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病例及問題的選擇應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切忌隨意選擇病例以免浪費時間,影響教學質量。此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介紹一些典型的和不典型的病例,診斷正確的及誤診的病例,救治成功與失敗的病例,以期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認識。
利用模擬患者、標準患者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臨床診療的教學和訓練。對于較難模擬的癥狀及體征,配套制作相應的多媒體光盤協助示教。提高教學效果,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與臨床思維能力。減少教學觀摩次數,保護患者的隱私,彌補由于醫療和環境因素造成的知識缺陷,緩解臨床教學中的矛盾,降低教學風險。
心理學研究表明,目標若近在眼前,則能激起人們對目標強烈追求的欲望。筆者把教學評價引入日常教學中,加強了對教學過程的評價與調控。把平時成績與期中、期末成績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學生的學業成績。即時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得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有近在眼前的追求目標,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強烈的積極性。評價以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要贊譽鞭策優秀生,肯定鼓勵中等生,寬容激勵后進生。即時表揚、贊美和鼓勵他們的積極態度,對學生的消極態度也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促進他們學習態度的轉變。進行階段性評比和展示,為學生創造相互學習、相互趕超、相互欣賞的氛圍和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通過實時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提供持久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向東,郭愛香.講好神經病學之淺探[J].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0(3):67-70.
[2]王紅艷,李威,劉川.淺談提高神經病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幾點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12):157-158.
[3]石超學.不同帶教模式在神經內科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1941-1942.
[4]彭華,趙忠新,賀斌,等.神經病學教學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2):317-318.
[5]李靜,王延江,周華東.“病案導入式”教學法在臨床醫學七年制醫學生神經內科見習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5):1049-1051.
*基金項目:河南中醫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No.BSJJ2010-36);河南省中醫藥科學研究專項課題(No.2014ZY02060)
通訊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69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1-013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劉言言2015-02-02)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Neurology i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ONG KunluYAN Meil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inking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less teaching time and more teaching task exist in the teaching of Neurology i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ing with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 flexibly applied many kinds of teaching mode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 of case-study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multimedia teaching, med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and so on, and introduced the periodic evalu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clinical thinking and operation ability, thus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Teaching of Neurology; Autonomous learning; Clinical thinking; Clinical 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