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霞
摘 要: “聽、說、讀、寫”是掌握一種語言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四個重點環節。受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長期的教學失重及英語教師在現實教與學的過程中對“說”這個環節沒有足夠的重視和引導,致使初中學生在英語學習初始階段沒有打好基礎,“敢寫不敢言”、“能做題卻不會說”的問題凸顯。
關鍵詞: 英語教學 互動 說英語
在英語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怎么樣讓學生把所學的英語知識“說”出來?
一、學而不能“說”之難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英語的口語教學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使學生空學了一腦袋的英語單詞和語法,卻“口不能言”呢?是不是我們的教學在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在農村中學任教十多年來,通過走訪學生、反思教學過程等,仔細分析起來,我認為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學生英語詞匯量偏小。作為一種語言,學生要能夠準確地傳情達意,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詞匯量的大小直接關系到意思表達的順暢與否。如果想說出來的意思無法用一系列的詞匯加以表述,作為初學者的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很多只能放棄“說”英語的想法。
二是“說”英語的環境偏差。英語在日常使用中的頻率如何,是影響“說”英語的重要因素。在現實生活中,畢竟英語只是作為學習的語言,漢語才是我們的母語。那么,在此背景下,接觸英語的時間終究偏少,復習鞏固英語的機會自然不多,在農村中學,這樣的情況更加突出。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想使學生把英語“說”出來,存在不小難度。
三是英語口語教學訓練偏少。由于英語作為考試的一門課程,口語和聽力的測試不對等,聽力考試已經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自然側重訓練學生聽和寫的能力,對于怎么培養他們“說”英語的能力和口語教學訓練在時間分配和教學安排上就遠遠不如語法知識講解等內容了。
四是學生“面子”心理偏強。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時期,敏感、好“面子”,在同學面前總是希望得到充分尊重,把鬧出錯誤當做自己的羞恥。由于“面子”心理作怪,在口語訓練或是上課回答的時候,不敢大聲把想法和意思說出來,既怕同學嘲笑,又擔心老師批評,更不敢“說”出來。
二、從互動入手,創設學生“說”英語的環境
問題的原因找到以后,關鍵就在于如何解決這些存在的原因。教師和學生首先要解決英語學習的認識問題。絕大部分人認為,英語是升學考試中的一門主課,于是,有的英語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學好英語,積極應試,則成了一些學生學習英語的努力目標。首先我們就應該沖破為應試而學習英語的誤區,明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會使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表達自己的思想,獲取外界信息,培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1.營造情感溫馨的課堂環境:作為第二語言——英語的學習,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語言環境,作為英語學習的引入者,教師如何以滿腔熱情,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敢于和樂于開口“說”英語,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要途徑。
2.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濃厚的“說”英語的興趣,可以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英語學習的各種活動,包括聽說活動,并從中獲得樂趣。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有多種途徑。對教師來說,其應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利用音樂、美術、朗讀、游戲、表演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活動,將英語課上得引人入勝,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自然而然對英語產生興趣。在樂趣和活動中為學生提供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示范引領學生的聽說能力:從教多年,我的體會是要堅持用英語講課。我認為堅持用英語講課,使課堂成為一個小小的英語世界,可以大大增加學生聽說英語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聽覺記憶,促進他們聽說能力的提高。也許有些同仁會覺得學生所學的英語語法知識有限,詞匯量不夠,尤其是對初中生,是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情。這種看法源于對學生在英語認知把握上的不信任。如果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敢用英語與學生交流,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又從何談起呢?
4.用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初中生開口說英語,其既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又害怕出錯而羞于嘗試。此時此刻,教師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教師的肯定和鼓勵所給予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和深切期望,能進一步促使學生向所期望的積極方向努力,并將教師的真切期望和熱情鼓勵內化為自愛、自尊、自信,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三、實現教學中學生“學”與“說”的回流
現代語言教學理論的發展已經揭示出教學是一個交際的過程,即教學是師生雙方之間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過程。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單向活動,很難取得實際的效果。因此,創設良好的環境之后,學生在“說”英語方面的回流、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逼著學生“說”英語。努力使課堂教學交際化,將原來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變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際。
2.吸引學生參與到“說”中。真正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既渴望獲得英語知識,又期望通過英語實踐交流信息的情況,不斷嘗試運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差距,以各種帶有參與性的授課技巧,動員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與學的環境中。
應該說,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能力,使他們把所學到的英語知識“說”出來,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既要學生不斷增進學習的動力,努力汲取聽說寫等各方面的知識,又要求教師自身口語能力的迅速提高。古語說,予人一杯,須有一桶。只要有科學的方法、堅持不懈的努力,讓學生開口把英語“說”出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