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梅
摘 要: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漸明顯,在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地學習、生活、工作。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心理健康 存在問題 培養方法
一、學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學校教育事業也受到沖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弱、抑郁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尤其是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目睹了極個別學生因遇到各種問題而不能自拔,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困擾,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一些學校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建立了學校心理咨詢室,有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為學生排憂解難。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覺得責無旁貸,應該利用歷史課獨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健康的心理品質教育,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1.利用歷史人物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心理。
我在長期的歷史教學中,一直對人物教學情有獨鐘,每一節課都會有幾個人物出現,歷史人物教學是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學歷史學科為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載體,而其中歷史英雄人物的學習更是中學生人格教育的最佳史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格的偉大。”但是目前歷史人物教學多側重于知識點,而忽視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這方面應有所改進。
作為渴求知識的中學生,他們喜歡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通過介紹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的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李大釗、布魯諾、居里夫人等人的光輝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航海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介紹毛澤東、鄧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歷史學科蘊藏非常豐富的做人道理,通過一些英雄人物事例學習,讓學生懂得和理解我們的民族內涵,中學歷史人物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完善,有利于磨煉學生的堅強意志。
2.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培養自信心。
以往思想品德的導行方式習慣于單向說教,教師說什么都是對的,學生就照著做,這樣實際上缺乏針對性,某種意義上扼殺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所以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2012年底的一次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我選了《人類文明的引擎》一節,課講完,還剩余一點時間,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暢談這節課的收獲與感想,學生有的說:“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的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德國后來居上,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我們也要發展科學技術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的說:“他今天才真正知道滿大街跑的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并且希望通過勤奮努力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有的學生由諾貝爾說到中國的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而當時莫言正在瑞典參加各項活動。每個學生說得都很好,都獲得了熱烈的掌聲,要下課了還有人躍躍欲試,這一節課的暢所欲言使學生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由此在以后的每一節課中,我都要盡量留出10分鐘的時間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不管說的是理解還是困惑都很興奮,感覺自己收獲很多。我想通過歷史課自信心的增強,必然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3.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立能力。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景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空談。為此,我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健康教育,培養自主能力。在講《夢寐中的覺醒》這一課時,讓學生自己組織準備了兩個歷史短劇。一個是普羅塔格拉的半訴訟費,另一個是對蘇格拉底的審判。有人負責找材料,有人編劇本,有人選演員……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歷史知識,而且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可以有趣味、不枯燥,并且體會到創作的快樂,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實處。不僅使參與的學生得到學習體驗,觀看的學生也深受啟發和鼓舞。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到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說明了培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自主意識的重要性。
4.進行合作教育,培養和諧健康的心理素質。
一些學生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個性極強,缺少與人溝通合作的耐心與能力,同學關系緊張,歷史教師有責任利用教學機會使學生善于與人合作,與周圍同學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例如,如在小組討論時,對那些性格過于內向的學生,對于那些唯恐說錯讓人恥笑的學生,甚至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的學生,我總是耐心地鼓勵、幫助,使他們認識到發言的機會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好學生的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終于使那些學生加入了小組討論的行列。我有意識地把一些淺顯的、具體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一方面讓他們從中得到鍛煉,另一方面通過回答問題能夠得到同學的肯定和贊揚,給他們創造感受成功的機會。我在總結時說:“你們今天討論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通力合作、團結互助的結果,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學生在這樣一個充滿自信、互相尊重、民主和諧、互相幫助、樂學向上的教學環境中專心致志地學習,有利于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歷史教師歷史教學中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真誠地希望歷史教育在正確方法的指引下,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實現“桃李芬芳滿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