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摘 要: 在傳統教學中,“解惑”的過程往往被忽略了,對“傳道”更重視。采用的教學方法以灌輸、傳授為主,陷入“講”的誤區的教師不在少數。學生學習的過程非常被動,不會學,也不想學。對人生發展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恰恰是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說,要努力利用各種機會,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使自己更加充實。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得以落實的重要前提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 中學物理教學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所謂“會學習”,就信息論的角度而言,是指學習者會接受、提取運用、加工處理和儲存信息等。具體到物理學科而言,是指會觀察、讀書,思考、應用、積累等。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切實做到“以學生和學為中心”,取代過去那種“以教師和教為中心”的局面,使學生掌握課堂和學習的主動權。
一、使學生學會讀書
大批教師在教改過程中不斷創新,批判傳統的教授式教學方法,并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不過很多教師的批判精神僅僅停留在課堂以外,一旦進入教室,之前的教學方法就仍然延續。不管是講新課還是復習課,均采用“滿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就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分不清,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只能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老師云他們亦云,卻完全不明白為什么,又怎么可能扎實掌握,靈活應用更是無從談起。
教師的職責實際上是通過講授牽線搭橋,使學生學會觀察和讀書,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有充分的熱情和動機學習。教師要創設適當的情境,提出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并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具體到物理教學而言,有大量實驗圖示在教科書中供學生觀察,還留了很多“方框”,需要學生將觀察的情形和讀到的文字填入;在每一章每一節后面都設置了“想一想”欄目,為的是對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進行鍛煉,最終以粗體字順理成章地將物理概念或定律醒目地呈現給學生,這是教學生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可見,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教科書分別扮演著“教本”和“讀本”的角色。在課堂上,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可以自學,養成自學習慣,須知會讀書正是學生具備自學能力的標志。
舉例來講,對于“熔斷器”這節,教師可營造自學氛圍,在學生讀書之前,先布置“熔斷器之所以要在電路中使用的原因”、“熔斷絲怎樣選擇”等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再就讀書的收獲進行交流。通過讀書、思考、議論這樣一個過程,使課本知識獲得突破,使學生明白短路、過載是導致熔絲熔斷的原因,知道了掀個口子或并聯是熔絲不合適時的處理方法,讀書的終極目的是學以致用。
二、使學生學會思考
所謂有意義的學習,是指教師方面可以做到融會貫通,即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所要學習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學生方面應端正學習心態,并得以保持。所謂啟發式教學,即教師能夠針對學生遇到的“卡殼”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使學生感到豁然開朗。然而,一些教師不管學生的理解能力如何,把所有內容都透徹、仔細地予以講授,然而,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做到承前啟后,知識被“搗得太爛”,學生汲取其中精華的價值已經不在了。面對靈活多變的物理問題,學生記的筆記再詳細,公示、概念背得再多、再牢固,習題做得再多,自己不會思考,不會加工處理所學知識,也是無用的。相反,一些教師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盲目地往深里講,“好高騖遠”,所講授的內容學生“踩著凳子也夠不著”,時間久了,必然會消耗學生學習的信心、興趣等,不想再繼續學習。
教師的職責實際上是通過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學生學會思考,展開思維活動。面對物理知識,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吸取知識,將原有的知識、經驗等充分調動起來,同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將新思路構建起來。也就是說,主動思考以獲取新知識,并使新問題得到解決。
三、使學生學會積累應用
部分教師在帶領學生總結所學新知識的過程中,仍然大包大攬。實際上,“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情形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早已被打破,特別是青年教師更多會借助課件,采用音頻、視頻等手段講授課程,吸引學生注意力。我們甚至可以用“飽和溶液”形容一堂課中所包含的眾多信息量。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形成熱烈的氣氛,飽含知識信息的畫面不斷跳轉,做習題不再那么枯燥。然而,到了復習課才發現,面對問題支支吾吾的學生竟有許多。究其原因,這仍然是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面對大量信息,學生很難很好地進行消化。學生往往在浪費時間,陪老師做游戲,后進生本就理解力差,思維慢,這樣的講授節奏他們更難跟上,收獲甚微。
教師的職責實際上是通過講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使學生學會積累和應用,學生能夠基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吸收,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完善,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統一舊知識和新知識,即學會積累知識。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大量時間,使他們能夠自行溫習所學知識,分析題目,與同學進行討論,從而歸納、分類所學知識,形成“板塊”。按照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塊狀知識容易被激活和儲存,因此,應努力使知識形成“板塊”。對新知識和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方法等進行點撥,這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具體而言,就是重點啟發、誘導教學內容的關鍵點,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存在爭議的問題等。
舉例來講,對于“浮力”這章的復習,可根據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將浮力歸納成以下三個“板塊”:第一,浮力的概念,產生浮力的原因,阿基米德定律;第二,在什么條件下物體會浮起來或沉下去;第三,應用浮力。為加深學生對浮力的理解與應用,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出一些典型的練習題,如沉浮題、排開液體體積變話題、平衡浮力和重力等其他外力題等。浮力知識的塊狀結構在學生心目中得以形成,學生知識的包容量擴大,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知識結構,更易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的角度出發,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新知識,應用新知識。
教師應有機結合學生的讀、思、議、練和講授法的優勢,通過講授對學生進行啟發,拋磚引玉,也要注意“度”,做到適可而止,講得恰到好處,向學生投放出適量信息。這樣教師能夠輕松地教,學生能夠充滿熱情,輕松地學,并逐漸養成好習慣,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才是我們樂意見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鞏玲.提高中學物理教學質量方法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1(30).
[2]孫秀清.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5.
[3]劉慶博.論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因素[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5).
[4]張建奮,劉洪熹,黃東,張耀佳,李永勝.中學生物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J].物理教,2006(10).
[5]高國方.大膽實踐新課標,物理課堂展新貌[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