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在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相當程度上依然存在,這種狀況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迫切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來反思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新時期 馬克思主義人學 問題思考
一、對學生的做人教育重視不夠
關注學生的做人教育是教育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如何做人方面重視不夠,效果不佳,問題不少。
1.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對大學生關于做人道理的具體化教育。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過程中,教育者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平時的教育中很少提到做人道理的教育,有的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而已,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實踐當中,都沒有具體化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內容。做人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怎樣做人,這些都是關乎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卻認為無關緊要,缺乏這方面的思考和鉆研,使某些大學生做人有問題,如有的學生拖欠助學貸款,甚至制作虛假信息騙取獎學金等。
2.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關注較少,大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不高。為人處世是一個人生存交往的重要條件,特別是當今社會,社會交往往往是體現一個人能力強弱的重要表現。當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式對大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的內容提及不夠,認為這些方面是父母應該從小教給孩子的,在高校里面,重點是學習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當前,大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歷練不多,人際交往能力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引導不夠、重視不夠。
3.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誠信方面的教育沒有引起重視,誠信教育效果不佳。“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非常重要的條件,沒有誠信的人是難以和人交往的。當前,大學生在做人方面誠信度比較差,社會反響不好,比如畢業生在簽就業協議時,經常毀約,給用人單位和學校都造成了負面影響。這說明高校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沒有起到良好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多注重的是思想上怎樣讓大學生成為“思想政治上的人”,誠信教育雖然提到了,但是教育者具體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平時開展的誠信教育活動較少。
二、忽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大學生思想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整體思想素養的培養,淡化了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一方面,教育者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認識不充分,導致教育者在思想觀念上沒有引起高度重視。雖然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確提出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上,教育者沒有很好地把這一理念實施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充分認識到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從實際效果看,由于教育者忽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教育,因此不少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非全面性,甚至是片面發展。例如許多學生重專業學習,輕政治理論的學習;重理工科目,輕人文素質的培養;重書本知識,輕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重休閑,輕體育鍛煉,等等。
三、缺乏對學生成長需要的了解
馬克思認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活動的內在動力因素,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實現,那么人就沒有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動力,也就不能激發人的積極性。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礎,利益是需要的實現和滿足。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很好地從學生的客觀需要出發做思想工作,這是一個明顯不足。
在現實工作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學生所關心的事、迫切想得到的東西,都沒有真正了解。由于對其所需的不了解,導致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被動,教育者只是注重理論上的灌輸宣傳,而不注重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感興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育者缺乏對學生自身成長需要的了解,忽視了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沒有從大學生自身的具體條件和興趣愛好出發關注他們的需要,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因此,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難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強弱及情緒體驗好壞等方面,使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興趣和內心的認同。每一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不同,他們對事物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情緒上的變化也不相同,教育者沒有了解和關注這些方面的存在,在教育過程中只能是一刀切,不管大學生能否接受,不管他們是否需要這些理論教育,只顧完成任務,做不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從而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反感、厭惡情緒及抵觸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句空話。
四、輕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馬克思說:“個性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對學生的個性培養方面重視不夠,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以來從主觀上把教育者自身當做主體,沒有很好地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重視,片面強調培養大學生如何遵從社會道德、服務社會等,忽視了大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問題、獨立人格問題。抑制了大學生個性的發展。
1.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完全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大學生的個性表現關注不夠。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把大學生當做教育客體,對大學生的個性了解不夠,對他們的個性表現缺少支持。教育者過多地在內心考慮如何將大學生培養成一個遵守社會規范的人,對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的“棱角”看不慣,覺得他們與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現象不一致,對大學生的一些特長和愛好關注不多,這些做法都壓抑了大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個性特點。
2.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很好地為大學生個性的培養創造條件,缺乏培養個性環境氛圍。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環境的產物。”這說明環境的變化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由于大學生的性格不同,導致大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和愛好不同,當大學生的個性表現非常明顯的時候,一些教育者往往沒有對其進行引導,更不能為其個性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甚至無視大學生個性的發展。比如有的大學生喜歡玩電腦、打游戲,教育者一般會持反對態度,事實上,這不一定會產生負面影響,教育者只要正確引導大學生的這一行為,他們可能會向好的方面發展,不會對教育者產生抵觸心理。
3.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培養學生個性的思想觀念。教育者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在思想上就對培養學生的個性這一內容沒有重視。在他們看來,大學生只要服從管理、聽話就行,因而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心理上就沒有接受和認同,對學生的個性表現不予認可,對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個性方面缺少鉆研。
五、“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強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沒有完全把學生當做主體存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強,口號上提出學生是主體,要以學生為根本展開工作,實際上這一點做得并不夠好。雖然學校一再強調學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育者思想上并沒有完全接受這一觀念,他們總認為學生就是學生,教育者就是教育者。無形中使教育者高高在上,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置于非主體性的客體地位,認為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的唯一主體,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沒有很好地得到重視。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強,表現在教育者沒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馬克思說:“人始終是主體。”這表明人作為主體的重要性。有些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沒有遵循這一原則,把自己和大學生對立起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完全重視,因而沒有以大學生為主體展開教育工作,而是以教育者為中心,從而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缺乏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強,還表現在教育者沒有充分遵循主客體間的互動規律。由于一些教育者沒有樹立充分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沒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育者和大學生之間的地位沒有實現平等,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溝通和互動,他們之間缺乏更多交流,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顯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學生之間沒有更好地實現統一,他們的相互作用就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陳志尚.人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93.
[2]曾真.馬克思人學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西華大學,2001.
[3]楊亮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與當代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95.
[4]邱偉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德育創新的行動指南[J].思想理論教育,2001(10).
[5]盧邁.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討[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報,2005(3).
項目來源:榆林學院校內科研項目(14YK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