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李坤
摘 要: 作者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具體實例為導向,演示了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重點分析了課程導入階段的多媒體在圖片展示、影音導入中的作用,聽力環節多媒體運用的優勢,并針對課本利用多媒體畫出示例課程的思維導圖,進一步為多媒體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提供實踐基礎。
關鍵詞: 多媒體 課程導入 思維導圖
一、引言
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學現代化[1]。20世紀80年代末,計算機的普及引起了各種教學模式的革新。多媒體(Multimedia)是多種媒體的綜合,包括文本、聲音和圖像等多種媒體形式,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深受師生的青睞,在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常用到的課件素材主要有文字、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需要教師動手制作,學會制作課件素材,是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受到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教師信息化技能、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實施難度較大[3]。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確實具有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多種寶貴特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創造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是創建新型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4]。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比一般傳統教學手段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使原本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讓教與學都變得豐富多彩,增加課堂容量,充實課堂內容,使教師順利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想象,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從而強化教學效果。更直觀的分析見圖1。
以我校高二級使用的教材北師大版Module4 Unit12 Lesson1 “Visiting Britain”為例,通過分析教學目標和融入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過程,體現教育技術在高中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二、多媒體運用的實例分析
本節課的話題為拜訪英國,文章以寫信的方式介紹英國,材料真實、趣味性強,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為了讓學生對英國有初步了解,搜集大量的資料、圖片、音樂及視頻,其中有學生較關注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點,如The River Thames,Buckingham Palaces,the symbol of London-Big Ben等,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異國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
1.教學過程
按照Lead-in(導入)→While-reading(讀中)→Post-reading(讀后)→Conclusion(小結)→Homework(作業布置)的步驟進行。
其中,Lead-in導入是多媒體教學優勢的集中體現,它能強烈地刺激學生思維興奮點。以“When we talk about Britain,what can you think of ?”話題作為開頭,多媒體會繪聲繪色地把很多有關英國歷史、文化及名人的圖片呈獻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打開多個話題,開拓互動渠道,通過圖片導入話題、直觀、形象、生動,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針對本課,典型的圖片如圖2。每點擊一次鼠標,英國的組成(左邊的文字框)和右邊的圖片同步顯示,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英國是位于西歐的一個島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一個聯邦制島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以“Do you know any British cultures 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s?”為引題PPT,解釋諸如靠右行駛等獨特的英國生活問題時,可以用英國電影中的飆車影像資料(如007系列),以及行車圖片,配以“In Britain,people drive on the left.”激發學生的興趣點。以惡劣的天氣圖片呈現給學生,再配以“The British people like talking about weather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private things.”說明英國的人與人之間的文化風俗。
在影音導課環節,可使用多媒體播放BBC紀錄片中的A History of Britain(大不列顛史/英國史)及Living Britain(活力英倫)里的精彩片段與代表性篇章(這就需要英語老師具有一定的影片剪輯及多媒體制作功底)。在影片播放過程中,學生的表情極為專注且豐富;播放結束后,學生的大腦思維興奮點被瞬間激活,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媒體庫所呈現出的信息直觀而形象化,讓遙遠而又經常聽說、認知凌亂破碎的英倫聯邦變得立體、形象;栩栩如生的畫面,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對這樣一個古老、富有傳說及富裕的國土產生了向往的神情。影音導課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趣味性。
2.思維導圖的多媒體體現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英國“記憶之父”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70年代依據圖式(schema)理論發明的一種能夠充分發揮大腦思維能力的記筆記和整理知識的方法。思維導圖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種有效使用大腦的方法。它就像大腦中的地圖,完整地將大腦的思維、想法呈現出來。思維導圖對分析文章結構,同時對文章進行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歸納整理,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還可以用思維導圖背課文,可分為四個步驟:識圖、復述、憶圖和背誦課文[5]。
多媒體技術可以方便地繪制、保存、傳播、改進優化思維導圖。常用的軟件是Mind Manager和Mind Mapper,根據步驟就可以簡單地畫出想要的圖形[6],也可以做成多種多樣的動畫播放模式。
在細讀文章過后,我與學生一同完成圖3所示的思維導圖(本文限于篇幅,更多層次及細枝末節沒有畫出),我們站在宏觀角度再次復讀文章,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歸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條理性便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訓練。
三、結語
通過對《北師大版·必修4·U12L1》融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設計,充分展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說明了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迫切性,但更重要的是英語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性、先進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文彬.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以外研社新標準八年級M6U2教學設計為例[J].考試周刊,2014,75.
[2]龔漢.中學英語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整合的研究與實踐[D].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張玉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6).
[4]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J].教育研究,2002(4): 39-43.
[5]陸榮.運用思維導圖促進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2014.
[6]馬武林,陳鈺.思維導圖輔助高中英語語篇教學理論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