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中
摘 要: 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動下,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變革要求,要求教師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與方式方法,運用新思維、新觀念解決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以促進學生的體育發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為導向,在教學改革的設計安排下初中體育教學應該采用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積極改進體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質技能。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初中體育 差異性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廣泛推廣,初中生的價值體系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學生的價值理念快速健全及發展的時期,加大對初中生的體育教學改革力度,是完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經歷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貫徹素質教學理念的重要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保證每個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發展興趣得到充分的尊重與支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差異化教學的實質內涵與特征表現
差異化教學的本質內涵是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學生間的差異性既包括學生的心理、生理等表現特征,又包括學生的認知水準、思想觀念等意識形態領域方面的差異。老師在進行差異化教學時要把握學生兩方面的個性差異設計教學內容,以幫助每個學生全面發展。
在以差異化教學理念為主導的教授方式中,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師生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及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在傳統教學方式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靜態的被動關系,雙方缺乏對彼此的深入了解,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修正課程設計,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封閉的,學生的個性特征與潛能愛好難以被充分挖掘。
差異性教學是為發現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獲得全面發展,要求老師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所以老師的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應依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彈性的設計與調整。在雙向互動的教學安排中實現教學相長,要求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發展方向,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向老師尋求幫助,在師生互動間加深對彼此的了解,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二、初中體育差異化的教學方式
(一)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體育教學主要是指促進學生身體機能與心理健康水準的提高,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體育教學課程訓練中,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鼓勵式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個性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幫助學生建立專業化的思維方式。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與學生建立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實際學習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建立差異化的教學目標。
在以差異化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下,老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差異性的教學目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技能與自身素質進行搭配式分組,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體育技能。基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差異性教學方式中尋找到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對于學習能力較強而且學習基礎不錯的學生引導其發現創造性的學習內容,對于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則以基礎教學為主輔以必要的創造性學習方式。
(三)注重課外訓練,提升體育技能。
基礎的體育技能學習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必須加大學生對課外練習的學習投入力度,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由于體育課外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在自由自在的學習場地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對體育技能有興趣的學生發展體育特長,依據學生的興趣進行跨班學習,在有針對性的指導方式中有組織、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具體的體育課外活動包括傳統體育競技學習及比賽技能學習,老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人的技能水平進行分組學習。小組式的搭配學習方式可以借鑒到體育教學中,小組成員間的互補技能能夠在團隊協作中實現團隊目標,凸顯學生的優勢,在自己游刃有余的優勢技能中對學習增強熱情與信心。
(四)改變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
差異化的評價方式與教學方法相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首先,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階段的項目成績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比較,建立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既包括老師的評價又有學生的個人評價,以保證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教師要對學生的平時表現密切關注,在評價過程中不要孤立地看重學生的客觀成績,而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自信心。對于學生基礎一般的學生,老師要以鼓勵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告之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評價標準更偏向學生對基礎技能的掌握程度。對于學習能力強而且基礎不錯的學生,老師應該提升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以更高的要求自我約束,以更努力的學習狀態達到教學要求,評價重點可以偏向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要貫徹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挖掘學生的發展方向與技能水準,在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安排下幫助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突破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老師深入主動地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在雙向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與需要建立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全面落實因材施教式的差異化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依據具體的教學情況組織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身體機能、心理健康發展與培養終身鍛煉的生活習慣。落實差異化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需要老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尋找到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課程模式,在不斷的試錯中提煉最高效的落實方法,促進終極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百長.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差異性教學初探[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6):93.
[2]應明和.差異性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1(4):31.
[3]袁春夫.基于新課程背景的初中體育運用差異性教學的探討[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2(2):56-57.
[4]孫學敏.讓每一個學生都受益——體育課中“差異性”教學淺議[J].體育教學,2004(3):22-23.
[5]袁春夫.基于新課程背景的初中體育運用差異性教學的探討田.新課程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