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長山
摘 要: 當下,關注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革命的一個核心話題,涌現出許多好的做法。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并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情境教學法。怎么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作者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情境教學法。
關鍵詞: 化學課堂教學 問題情境 創設方法
熟讀古書的人都知道,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老先生曾明確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認為對于任何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有力地說明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動力。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九年級化學教學是對初中生的啟蒙性教學,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樂于學習化學呢?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使用情景教學的方法并獲得了成功。在此,與諸位同仁共享,以期拋磚引玉,并請專家雅正。
一、情境教學的涵義和問題情景創設的要點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和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并熟練掌握課堂教學要點的目的。它以問題導入新課,又以問題作為主線展開教學。并通過解決問題串聯知識技能和方法,因而創設問題情境是實施情境教學的關鍵。
第一,情境的題材要有針對性。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科學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的能力培養和情感價值觀的東西,利用這些知識點一一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第二,問題要有方向性。教師通過情境要把問題設在學生有疑問處,這樣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認識沖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而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學生就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有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提出的問題要有操作性。所謂問題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學生經過努力就可以解決,符合學生的思維實際,這樣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性,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過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不從心,無法下手,因而還可能失去探究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努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為開展探究性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在化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幾點做法和策略
1.運用基本的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實驗本身是一項趣味性強的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實驗中的各種變化及伴隨變化的現象,能刺激人的視覺神經中樞,引起強有力的求知欲望。學生在由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的未知知識的需要和主動探索。例如在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個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做三組實驗:(1)二氧化碳通過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2)二氧化碳通過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3)將藍色石蕊試紙置于蒸餾水中;通過三組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二氧化碳對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無影響,卻使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呢?通過思考會想到:這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結果。那么二氧化碳和水發生了什么反應呢?由此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以常見的詩詞創設情境。
在講煅燒石灰石時,朗誦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引入,請學生分小組相互討論、逐句分析。“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這句詩反映的是物理變化。“烈火焚燒若等閑”反映的是化學變化,煅燒石灰石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加“若等閑”三字,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石灰石,而且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死如歸。“粉骨碎身渾不怕”極形象地寫出不怕犧牲的精神。“粉骨碎身”所體現的是物理變化。“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對學生來說,小組討論后,對教材中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一系列轉化的化學方程式有了深刻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極佳。
3.以多媒體、經典影視作品創設情境。
現在上課,有許多地方是要用到多媒體的,學習《化學與環境》一節時,播放最近的一部災難影片《水嘯霧都》中溫室效應帶來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空前災難的經典場景:沖天巨浪瘋狂涌進霧都。千家萬巷瞬息間沉沒在汪洋之中。萬噸巨輪竟被沖進樓宇之間。學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和心靈共鳴,此時讓學生分析討論:“地球為什么會變暖?溫室效應是怎么回事?引發溫室效應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我們已經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傳遞了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4.通過設計啟發性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某些內容直接設疑提問,能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知識思考新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是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復習酸、堿、鹽的性質時,可以設置這樣的系列問題:(1)適量二氧化碳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何現象出現?(2)用濃鹽酸和大理石反應制得的二氧化碳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是否還變渾濁?為什么?(3)怎樣證明上述(2)中的二氧化碳氣體中混入氯化氫氣體?然后引導學生層層釋疑。
5.通過提出假說、驗證假說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
假設是化學發現的重要途徑。新課改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研究一個問題及研究一個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假設、驗證假設的方法給予論證,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例如:教學滬教版第一章第三節時,探究鎂條性質,就可以通過學生總結出來的金屬鎂的性質創設一個新問題,鋁也是一種金屬,它會有怎樣的性質呢?有助于學生思維得到發散和提高。
6.通過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創設問題情境。
一位好的教師不應是單純傳授知識的人,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路人。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創設問題情境,從而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活動,因為只有在特定情境中,學生才會真正思考,才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學習基本實驗操作時,講到托盤天平的使用,學生的知識點停留在八年級物理的知識上,但問及“如果實驗室想要稱取4.5g食鹽出現把天平向左偏,下一部該怎么辦?”時,學生說法不一,這時老師可以找出幾架天平讓學生動手來試,讓學生主動完成學習活動,主動得出最終結果,有很大作用。
7.通過化學史實、現象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及遇到的系列問題,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教學提供生動素材,是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種有效途徑。例如:在講到鹽的化學性質時,可以用通過《玻爾巧藏諾貝爾金質獎章》講述玻爾藏諾貝爾金質獎章消失和重新置換出來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將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其效果也在不斷呈現出來,也為學生的后續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化學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中心,把問題看做學生學習的起點、動力和貫穿整個過程的主線,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加強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對教學中的知識有選擇性地進行問題化、情境化設計,努力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祖國化學人才的培養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何金蘭,劉一兵,劉曉瑭.初中化學教學理念與教學示范,2004.
[2]張長江.中學化學教學技術指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3]閔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藝術[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121-122.
[4]馬宏佳.化學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53-154.
[5]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谷振輝.化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