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玲
摘 要: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質量職教師資隊伍的建設。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制度、培訓機制等還不夠完善,教師的專業實踐訓練缺乏較好的措施予以保障。本文對德、美、日的職教師資培養進行比較研究,以期對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2C-0042-02
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世界上一些國家的職教師資培養工作已開展多年,制度規范,體系完善,培訓方式靈活,考核嚴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借鑒和學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有利于推動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及隊伍建設。
一、職教師資的職前培養
(一)培養機構
德、美、日都沒有或取消了師范教育院校,主要在綜合性大學或職業院校設立教育學院(系)培養職業教育的教師。在德國,理論教師的培養渠道主要在綜合性大學和技術大學的教育學院,實訓教師多數在各種公、私立學校,行業協會等組織的辦學機構或企業舉辦的培訓班對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實現的。美國主要在綜合性大學、社區學院或職教教師證培訓機構培養職教教師。在日本,凡具備一定條件的高等學校都可以培養師資,而實習指導教師主要由職業能力開發大學來培養。
(二)師資的來源
職教師資一般都需經過正規途徑培養。德國和美國的師資來源主要是綜合大學的職業師資培養專業或職教師資大學的畢業生,經培訓的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以及企業的實訓兼職教師。 除了文部省認可的高等院校和職業能力開發大學培養的職業教育畢業生,日本還設立特別外聘講師制度以吸引實踐經驗豐富卻不具有教師資格的社會人士成為職業教育的兼職或實踐教師。
(三)任職資格
1.德國。德國嚴格把握教師的準入口徑。職業教育的教師首先應在大學接受4~5年的專業教育,畢業時參加學位考試,即第一次國家考試,這期間要進行為期1年的企業實習。然后進行為期2年的教師預備實習,實習主要在職業學校和教師進修學院完成。在第一年,實習教師的授課學時至少為90課時。第二年,一般每周8~12節課。實習結束前,新教師要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合格者方可取得職業教師資格。
2.美國。美國有全國統一的職教師資培養標準,各州也有各自的標準和要求。要成為職業教育的教師都要參加資格證考試。根據任職資格、時間和任課性質,美國的職教教師證有見習證、正式證、緊急證和替代證等。美國規定,社區學院的教師必須具備學士以上學位,并對所授技術課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經歷或在合適的技術領域有5年以上的實際經驗。聘請的教師還需具有1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3.日本。日本《學校教育法》對教師資格做出了嚴格的規定,一般要求職教教師需在綜合性大學或職業能力開發大學修完專門課程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4年以上;如在短期大學或高等專門學校畢業,則需具有學士以上文憑并且從事與教育有關的工作或研究2年以上。在職業高中或專修學校擔任專業課的教師必須獲得“職業訓練指導員”這一職業資格。
(四)課程設置
1.德國。
除了專業課程,教育類課程在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計劃中占的比例近1/4,且內容全面,涉及職業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論、教學論、專業教學法、社會學等領域。除了理論課程學習,德國還特別重視職教教師的實習培訓,包括企業實習和教育教學實習。
2.美國。
除了基礎課和專業課,教育類課程也占很大比重,主要是培養學生具備教師的基本技能,包括語言藝術、教學方法、課程開發、現代教育技術、學習評價等,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能力培養。教學計劃中還規定必須參加職業技術教學實習。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越來越重視職教教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如:教學能力、課程整合能力及文化課與職業課的整合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等。
3.日本。
日本的職教師資培訓課程分長期課程和短期課程兩種。長期課程指的是四年的大學專業學習,課程涉及面較廣,分基礎課、專業課和師范類課程,也分必修、選修和公共課。師范類課程包括職業教育的理論性課程,如職業教育概論、職業教育心理學、比較職業教育學、教育政策等,教學法、教學研究方法、實踐實習等。公共課主要是設立大量的通識課程以開闊教師的職業視野和提高綜合素養。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程比例均衡,實踐教學時間略長于普通高校,凸顯了職業教育的特點。短期課程時間為6個月,主要是為具有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的人員開設,以加強學習者的理論修養和教師技能。課程分教育類(如教育學科、人文學科、社會學等)和訓練類(如教學法、課程設計與發展、職業指導、實習等)。學習結束后要通過國家二級技能考試方可任教。
二、職教師資的職后培訓
(一)德國
德國職教師資的職后進修主要有以下幾種:
1.教師培訓學校。
根據各聯邦州的法律規定,教師每年有5個工作日可以帶薪脫產進修。專業教師、普通教師、新教師的培訓計劃和評估標準有所不同。培訓主要有全州性、地區性和學校內部三種。全州性培訓是脫產的,后兩者一般在業余時間進行。
另外,有關法律規定教師每5年至少有2周時間到企業實習。教師進修一般是免費的,培訓經費由政府資助。教師也可自行到大學或州研究所培訓,但這類培訓是自費的,而且是在業余時間參加學習。
2.職教教師聯合會組織開展繼續教育與發展項目,通常時間較短。
3.教師的自我發展及研究。同一專業領域的職教教師常在一起學習交流,有時通過課題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申請經費,課題一般與企業相結合。參與的老師可以了解企業的發展實際,縮短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技術發展之間的距離。
(二)美國
1.新教師培訓。
通過正規認定的新教師在第一年內的培訓包括:老教師的指導;課程及教學方面的建議;參加各種教學研討會等。通過其他渠道認定的教師要參加各種培訓。
2.在職教師的進修提升。
美國十分重視職教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為不斷提高職教教師的素質,滿足職教發展的新要求,美國為職教教師提供了各種專業化發展的機會,如參觀企業、深入企業實踐、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參加學習班或研討會;短期與長期的國外訪學。同時美國政府和私人基金會均設有教師進修獎助金以鼓勵教師進修和參加各種培訓。
(三)日本
日本的教師研修制度涵蓋了教師從踏上工作崗位到退休的全過程。研修制度得到法律保障,教師參加研修不僅是權利也是一種義務。研修內容包括校內研修,如新任教師必須參加每周2天或每年60天的校內就職培訓及各種實踐培訓課程和校外研修,如參加觀摩課、講座等。
三、結語
德、美、日都已經建立了一套層次清晰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和繼續教育體系,培養目標明確,培養方式多樣化,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容的選取密切聯系生產實踐,對職教教師的任職資格要求嚴格。在完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同時,各國都注意拓寬職教師資的培養渠道,并且,政府每年會提供資金用于教師進修提升,注重培養教師的實踐性教學指導能力,為教師提供了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 任雪浩,劉新鈺.發達國家職教師資培養的特點與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8).
[2] 史鵬霜.職教師資培養的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4.(2).
[3] 陳祝林,徐朔,王建初. 職教師資培養的國際比較[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4] 蘇春輝,陳衍,顏炳乾.國際職教師資培養的特點與趨向[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5] 薛曉瑜,胡業華.國外職教師資培養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6).
[6] 牛忠光,陳曉曦,王永生.日本職教師資培養經驗及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