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嬌
摘 要: 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包括創新意識或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人格等三個方面;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必須突破幾個障礙,一是缺乏對創新的大眾化認識,二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標準化思維,三是所學知識無活力,四是重知識教育輕人格塑造;大學階段是重新激發大學生創新力的重要時期,課堂教學、科技學術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是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創新人格
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關鍵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都迫切地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然而,由于長期以來高等學校對培養造就大批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認識和舉措都不夠到位,致使我國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匱乏,特別是本科層次這類人才的匱乏,嚴重阻礙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進程。因此,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創新人才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心理素質及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
創新是指“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的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1]。在心理學界,創新和創造性或創造力被視為同義語。根據前人的研究基礎,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應該包括創新意識或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人格三個內容。
(一)創新意識
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指大學生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激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是大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創新意識或創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興趣,創新的動機和需要,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2]。因此,在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或創新精神進行培養時,應該具體把創新動機、創新興趣、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幾個方面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培養與發展。
(二)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泛指個人創造新事物、新概念、新產品的能力,是人類創造性的操作化、具體化和物質化[3]。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及其學生認為,發散性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他指出發散性思維有三個特征:變通性(指對事物能夠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受各種心理定勢的影響)、流暢性(指對事物反應迅速,在短時間內可以想出各種不同的念頭)和獨特性(指對事物能夠有不同尋常的見解)[4]。由此可見,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時應注重對其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辯證思維與批判思維、分析思維與直覺思維等進行培養,尤其是發散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三)創新人格
創新人格,是指一個人創新過程中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特征通常表現為創新個性特質,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個性系統,主要包括獨立性、批判性、洞察力、責任感、事業心、自信心等。林崇德認為創造性人格是一種非智力因素。
中外大量研究表明,創新不僅是一個能力開發,而且是一個特質培養。正如馬斯洛所說:“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上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認可,即一切能夠造成這種普遍化的東西,或者說是強調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人。”因此,創新人格的培養是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
二、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障礙
應用型高校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必須先掃除幾個擺在眼前的障礙。
(一)缺乏對創新的大眾化認識
許多人一提到創新,就會把它與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和創造活動相聯系,認為創新只存在于高科技等領域,并總將創新代表人物與學界、政界、商界的名人,比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比爾蓋茨等聯系起來,這是缺乏對創新的大眾化認識的一種表現。
其實,創新應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呼吁,人們不要將創造力當做少數人具有的特權,而應該將其視為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特殊品格加以研究[5]。
(二)應試教育造成的標準化思維
思維標準化泛指思維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規范化和模型化。學生從小接受應試教育,思維標準化的情況比較嚴重,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要參加成百上千次大大小小的考試,如此“身經百戰”之后,習慣了凡事均按照標準答案思考和解答,原本有的一些靈感、悟性、想象力等都被消磨殆盡。學生思考的獨立性、靈活性、獨創性、答案多樣化、答案新穎性、求異心等均遭破壞。
根據岳曉東的研究,一個人的創造力發展大致會經歷扼殺期—標準化期—非標準化期,扼殺期主要在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期間形成,標準化期主要在中學教育期間形成,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變,這一創造力下滑的局面開始有所回落,思維開始走向非標準化期[6]。由此可見,大學期間是大學生擺脫標準化思維,重現創造力的重要時機,但由于前兩個時期的影響,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將面臨極大挑戰,必須沖破思維標準化的障礙。
(三)所學知識的無活力
知識無活力化指學生所學的知識很少或不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實質上是知識吸收的僵化[7]。知識無活力化的概念借自于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的“知識價值論”,它泛指那些在教學過程中“僅僅被吸收而不被運用、檢驗或重組的概念”。與此相反,美國社會學家華爾德曾提出“有活力的知識”的概念,它強調實踐效用正是知識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知識活力化的基礎是提高知識的運用及其價值。
知識無活力化會導致學生缺乏綜合聯想能力,所有的知識吸收都是獨立而互不相關的。學生會機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識的結構,不善于加以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對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持漠視態度,對跨專業的理論設想嗤之以鼻。當學生吸收到的知識是死的,了無活力,感覺知識也毫無用途時,學生就會很快淡忘自己所學過的知識,也會使他疏于學用結合的練習,終而增強思維的惰性。
(四)重知識教育,輕人格塑造
人格是心理素質中最深的一個層次,它的形成是長期而復雜的。從教育層面分析,這與我們的教育一貫重知識教育而輕人格培養有很大關系。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的目標都是考上一所好大學,在現行高考制度下,分數成了衡量的重要標準。學校的課程開設與安排都圍繞高考的指揮棒進行,鮮少有中小學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及思維訓練等課程。許多學生參加奧數班、課外興趣班等也都是從功利角度出發,為升學多添一份籌碼。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途徑
盡管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面臨各種障礙,但大學四年是重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塑造學生創新人格的重要時期,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肩負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重擔,必須結合學校實際,采取一些適當措施。綜合分析,至少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可以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林崇德等人的“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8]給了很大啟發。該理論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和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特別是內在的學習動機,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聯系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創設一些能夠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兩難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和學生之間及學生相互之間要多互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經驗教訓等進行總結和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同時,要重視把所學知識和方法遷移到日常生活、生產實踐、本學科和其他學科中,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科技學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
僅有課堂教學的創新心理素質培養還不夠,我們應該開辟使學生創新心理素質深化發展的園地,使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補充、調整、完善、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科技學術活動都是學生課外活動中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發展關系最密切的一項活動。科技學術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增強其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組織能力與創新能力。目前,社會上經常開展諸如科技大賽、技能大賽、智力競賽、語言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許多高校都在舉辦科技學術節、鼓勵學生申報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如果組織學生集合專業特點和技能特長參與其中,則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可以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收到創新思維的影響和熏陶,而且可以從中受到創新思維能力的鍛煉。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
林崇德教授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創造力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學生,其創造力水平也高[9]。研究者們還通過各種形式與方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能改善學生的創造性人格。這些研究結果向我們展示了一條全新的創新心理素質培養途徑,即通過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創新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創新潛力的發揮。因此,我們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體可以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突破口:培養大學生學習和探索新事物的興趣、促進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協調發展、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與發展——創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俞國良.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學研究,2002(1).
[3]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4]Guilford.J.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67.
[5]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6][7]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8]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1).
[9]林崇德.創造性心理學的幾項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基金項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校級課題成果,課題編號:14-00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