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高中 龐國達
【摘 要】闡明網絡語言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不良影響,造成不良的語言意識。影響語文素養的培養,影響學生規范使用漢語言文字,影響語文教學的溝通與交流。對此提出三種策略:實行“拿來主義”原則,明確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辨別、借鑒網絡語言的能力;增強規范化意識,培養語言運用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網絡語言 語文教學 不良影響 拿來主義 規范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004-02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網絡語言漫延到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受網絡語言影響而帶來的學生話語方式的變化給中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在網絡時代,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語言,如何消除網絡語言的不良影響,已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語言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不良影響
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發展而興起和流行的一種語言形式,是經網民改造過的一套混雜的符號系統,具有拼湊混雜、個性鮮明,幽默詼諧、粗俗輕佻的特點。中小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但知識面相對狹窄,識別能力不強,而他們的語文學習正處于打基礎的時候,駕馭語言的能力還較差,如果對良莠不齊的網絡語言不加引導和控制,對他們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勢必會產生不良影響。
(一)網絡語言對中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影響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擔負著中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任務。語文課上的語言教學是規范的,語音、語匯、語法都有一套嚴謹的法則。而網絡語言則隨意性太大,它的詞語常常是諧音漢字、數字、英文字母、符號等混雜在一起使用,比如,用“鴨梨”指“壓力”,“霉女菌男”指“美女俊男”,“+U”是“加油”;句子常常違反語法規范,有些甚至完全是病句、怪句,比如,“偶今天灰常灰常雞凍”(我今天非常非常激動),“偶稀飯粗稀飯”(我喜歡吃稀飯),等等。
不規范的網絡語言在學習生活中長期、頻繁地使用,必定會影響學生閱讀、寫作等語言能力的提高,造成對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消極影響。比如,經常性地使用網絡語言符號,會導致學生詞匯貧乏,思維僵硬,在寫作中就會不知道如何運用詞語、成語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也沒有多少詞語、成語可用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網絡語言對中小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的影響
語言文字的運用要有規范化意識,這種規范意識對語言文字運用正處于打基礎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這一時期,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運用是否規范,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會非常大。
現在不少中小學生的作文、日記里經常出現網絡語言,其中有很多不符合語言文字的運用規范。有的不合語法,比如學生話語里常見到這樣的句子:“好悲催”,“不看了,吃飯先”等。有的牽強附會,比如用“做俯臥撐”表達“對時事不關心,不評論,只做自己的事的態度”的意思,“可愛”是“可憐沒人愛”之意,可謂花樣百出。有的甚至粗俗不堪,比如用“然并卵”表示“然而并沒有什么用”。
這些喜歡用網絡語言的“新新人類”在使用網絡語言時往往會認為,運用語言文字純粹是個人的事。這既是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淡薄的表現,也是規范意識淡薄造成的后果。
(三)網絡語言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溝通與交流的影響
網絡語言已開始走出虛擬的網絡,進入現實生活和語文教學中。網絡語言總體來說,是年輕人的一種溝通語言,它往往在特定的環境和交往圈子里使用,追求一種通俗、調侃、方便、直觀的效果,但用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就難免讓人難解其意,使師生在教學的溝通與交流上受到影響。
有不少老師反映,課堂上,作業里,答卷中,學生的回答經常出現網絡語言的現象,比如有學生在試卷答題時寫“偶的未來式神馬,偶還很暈”(我的未來是什么,我現在還不知道),有學生在作文時寫“偶每天都要血洗(學習),好累啊”,對這些句子,年齡較大的老師根本看不懂學生寫的是什么。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如果在教學活動中大量運用網絡語言,你說出來或寫出來的東西別人不明白,那就會影響雙方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教學效率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二、中小學語文教學應對網絡語言的對策
針對網絡語言對語文教學產生的不良影響,研究應對之策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實行“拿來主義”原則,明確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
語言規范化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那些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來,加以推廣,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交際,以保證語言運用的純潔和健康。網絡語言有(下轉第24頁)(上接第4頁)糟粕,有精華,對于符合語言發展規律和使用規則的精華部分,應該接受并加以推廣。
因此,對待網絡語言不能一棍子打死,簡單地將其拒之門外,不讓學生接觸網絡語言,而應該實行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于那些高雅、文明或經得起時間考驗而約定俗成的詞語,比如“給力”“斑竹”“菜鳥”“大蝦”“灌水”等充滿生命力的語言盡可大膽使用,這對語言的學習和語言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對于那些語法不規范、拼湊混雜、牽強附會的,應予以正確的引導,使之規范、純凈而明確;對于那些只是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與情調的粗鄙、低俗甚至不健康的語言,則要堅決拋棄,堅定地加以抵制。
(二)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辨別、借鑒網絡語言的能力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資源與教學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學校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引導學生在接觸網絡信息的過程中提高辨別真和假、善與惡、美與丑的能力,用健康、規范的語言行為來抵制現實學習生活中各種不健康、不規范的語言行為。
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則要善于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優化課堂,營造一個充滿時代氣息的語文教學大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甚至可以把教學內容具體到網絡語言這一新生事物,借助學生已掌握的語言規范,引導他們在占有的基礎上“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使他們對網絡語言有正確的認識和辨別,進而學會正確借鑒和使用網絡語言。
(三)增強規范化意識,培養語言運用的良好習慣
《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范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就是要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和語言運用習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網絡語言新、奇、快,對于喜歡獵奇,喜歡隨意的學生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果不加引導和限制,盲目模仿網絡語言,一定會影響他們對正規語言的學習,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規范的語言文字觀念。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規范,經常開展一些主題比賽活動,比如“啄木鳥”(找錯別字)比賽、聽寫比賽、成語接龍比賽、詩文朗誦比賽等,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正確規范語言的興趣,提高他們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他們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的習慣,這樣,他們自然會遠離并抵制不規范的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已深度介入我們的生活,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它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既可以是一種負面的沖擊、挑戰,也可以是正面的補充、豐富。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正確面對網絡語言,消除不良影響,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網絡語言為語文教學服務。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