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娥
摘 要: 基于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利弊的分析,同時對新課改后比較成熟的幾類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作者所在地區的教育實際情況,探索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高中化學課堂模式,并初步實踐“五環節”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新課改 化學教學 “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
2010年,高中新課改全面推開,甘肅省也于2010年9月正式開始。這次的改革目標直指:改變目前中小學課程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轉而重點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新課程理念極力倡導以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三維”目標的發展。根據系統論原理,只有充分發揮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模式等要素的各自功能,并使其互相配合,形成新的功能,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為一門重要學科,高中化學課程從教育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徹底變革,《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系列改革的核心環節為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環節為課堂教學,所以,對于學校來說,新課改的關鍵就在于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還有值得商榷之處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知識的系統性較強,但沒有體現學生主體性,如忽視了學生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合作意識、自主參與意識的培養等。而新一輪高中課改中,最核心的問題和任務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要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動腦動手,引發疑問、交流探討、實驗操作、相互討論,即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而改變學習方式的核心是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學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成學生主體的能力,在學生主體發展中,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作為重點,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新課改后比較成熟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列舉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及廣大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開始在這方面進行相關探索與實踐,同時取得了一些成果,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從目前的研究及實踐情況看,新課改實施后較成熟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實驗主導模式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幾乎每節課都少不了實驗,而實驗主導模式是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推理,引導學生應用觀察所獲得的感性材料,印證假說或結論的一類課堂教學模式。針對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的不同,該模式包括:演示講授模式,邊講邊實驗模式,學生實驗模式和實驗探究模式。但該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演示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很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學生實驗也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動手實驗,實驗探究模式可能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等。
(二)講授模式
講授模式是一種強調教師系統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基本程序為: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復習小結→練習反饋。如“序言”課和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大多教師經常用該模式進行教學。它主要強調系統講授,但容易忽視學生的參與。在新課改環境下,應切實注意增加學生的活動成分,增加啟發誘導因素。
(三)學案導學模式
“學案導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學思考、討論釋疑、反饋練習,從而達到牢固掌握知識與技能,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在課堂上實踐該模式還沒有完全成熟,仍處于摸索階段。目前該模式僅局限于比較片面的知識框架,對學案的完整構成沒有真正達到理想化要求。普遍只是針對某一知識點分塊斷層地研究學案,在把學案當成教案,在課堂上并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對學生主動認知能力及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視。
(四)問題探究模式
問題探究模式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依據一定的素材,通過探究求得問題解決,并在解決過程中,使學生在加深理解和應用概念及規律的同時,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其基本程序為:明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小結→應用結論。該模式與講授模式相比,明顯增加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程度。問題是目前在該模式應用中,學生的獨立活動往往是按老師所設定的方向發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人能力發展。
三、筆者所在地區化學教學現狀評析
就筆者所在縣城而言,屬貧困偏遠地區,高中新課改革的實施相對其他地區要晚一些,還處于學習和摸索階段,當然,面對新課程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和高考的升學壓力,就必須適應新課改的需要,解決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問題,也就需要尋找適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應的,每年會有一批教師去其他地方學習,同時學校在改變當前教學模式,但目前狀態只是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未結合當地實際,效果并不好。所以,當地目前的新課改必須解決以下兩個問題:(1)教學研究與實際教學如何統一?(2)如何對現有的教學現狀和模式進行改進?
經近幾年的努力,本地區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諸如對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方式轉變的理解不到位,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形式多,但實效少;許多教師把合作學習等同于小組討論,把自主學習等同于自己學習,把探究學習等同于在活動中學習;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對習題課不重視,習題選擇有盲目性,沒有梯度和針對性,習題教學不重視實驗,缺乏互動。同時,在我國,高考指揮棒一直是高中生和教師頭上的重壓,所以,部分學校還是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課堂不敢交給學生,整堂課以教師的講為主,雖較傳統課堂有所改變,但是沒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而新課改則要求學校和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重視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所以,構建新的高效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學校化學教學質量的方式之一,同時是實現新課改總目標的要求之一。
四、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五環節”教學模式初探
筆者所在學校在實踐過程中,以化學學科的課堂教學為突破,在“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上不斷探索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利用評價工具——會寧一中高中化學學科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對每堂課進行度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逐步擴大到本校、本地區的各個學科,所以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對本地區的新課改實施有較大作用。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五環節”教學模式,即導(教師導入新課)—思(學生完成導學案中設計的自主學習部分)—議(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合作討論解決一些較難的知識點)—展(同學代表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路及過程)—評(教師講評),但是,由于該模式在本校實踐的時間較短,問題很多,如導學案的編寫,大多是從網上下載的,沒有自己的思路;在“議”的環節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探究學習更是形式而已,最后的“評”環節,教師往往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對于習題課不夠重視,大多教師沒有對習題進行篩選或者重組,選題沒有針對性,同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習題課的教學方式死板單一,幾乎單純的為老師講題、學生聽題等,因此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新課改是一項艱巨工程,需要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且不斷改進,希望能盡快構建符合新課改要求的且適合本校高中化學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形成一些由理論到實踐且操作性較強的高中化學探究教學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段元.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6.
[2]張順清.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學方法的現狀及其優化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l):12-42.
[4]付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4,11:74.
[5]劉志娟.新課改下化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教學究,2007,4:352-353.
[6]Darnon C,Dompnier B,Delmas F,et al.Achievement Goal Promotion at University:Social Desirability and Social Utility of Mastery and Performance Goal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2009,96(1):1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