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勝慧
【摘 要】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的觀察和思考,它可以讓教師更好的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目的。反思包括如何看待學困生、如何進行課堂提問兩個環節,這些有助于重塑教師的教育觀,為科學、合理教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反思;學困生;課堂提問
一、教師是如何看待學困生的反思
學困生作為學校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往往在課堂學習、文體活動、人際交往、班級角色、興趣發展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加強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使學習困難學生走出困境,應該是當前素質教育中優先解決的問題。曾有某教育研究中心圍繞“教師怎樣看待學困生”和“學生如何看待教師”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結果值得人們深思
①什么才是導致學困生出現的主要原因?
48.1%的教師認為學生素質太差,有46.5%的教師認為學生家庭教育環境不良,只有2.7%的教師認為,自己教得不好41.7%的學困生認為自己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25%的學困生認為自己上課不能集中注意,25%的學困生認為自己學習不刻苦,沒有1名學困生選擇“教師教的不好”這說明,教師多從學生和家長身上找原因,而學生則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②學困生的比例有多高?
31.3%的教師認為,班里有10%的學生難教,27.8%的教師認為,目前自己班里有20%以上的學生難教,其中認為班里有30%以上學生難教的教師為13.7%,11.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較差,其中,3.3%的六年級學生認為自己成績較差,19.1%的初二年級學生認為自己成績較差這說明,教師眼里的學困生要比學生眼里的學困生多。
③對學困生的教育效果怎么樣?
13.1%的教師不認為自己有辦法讓學困生喜歡自己,15.2%的教師不認為自己有辦法讓學困生有效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29.1%的教師不認為班里的學生喜歡自己61.5%的教師明確表示,自己對學困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顯,60.8%的教師明確表示自己對學困生盡心盡力,但他們好像不理解,23.5%的教師認為自己對學困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這說明,當前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師和學生對此都不滿意。
二、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反思
課堂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策略,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在中小學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提問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師生間有效的交往互動,檢查教學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問的基本功能,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個特定的概念或論點;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機會;為學生學習不同的觀點提供機會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現實中,提問并沒有完成其“歷史使命”,達到預期的目標,許多教師將提問看作是一種很簡單的教學方式,沒有深入地思考運用時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設計課堂提問,因而在實踐中很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誤區。
1.課堂提問的誤區
誤區之一:提問過于頻繁,問題數量過多
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講的方式,近年來受到了教育界內外的嚴重批判,于是教師們相繼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但由于少數教師的教學設想還不夠成熟,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具體到課堂提問上,就是教師問得過多,變“一講到底”為“一問到底”。
誤區之二:重復問題和重復學生的回答
教師常犯的錯誤是習慣性重復問題和重復學生的回答。這種不良習慣把學生訓練為:只會抓住“重復”的問題而不去認真地或直觀地注意問題的初次出現。這種習慣會導致大量有意義時間的丟失,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這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能重復問題和重復學生的回答。
誤區之三:不會傾聽正在回答問題的學生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而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必須注意兩個方面——肯定的態度和聽的技巧。作為教師,你可以自己觀察你自己或請別人觀察,你是否集中你的視力,對學生感興趣?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因為“聽”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涉及到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各個層次,而且需要心與心的理解。
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學生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明顯表示出你對學生的尊重和興趣,學生可從教師的這些行為中得到積極的情感反饋——老師對我說的很在乎,我所說的一切很重要。
2.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反思
我們分析了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行為的種種誤區,那么這些不恰當的行為背后隱藏著怎樣的課堂教學觀呢?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
(1)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觀
批判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反思性實踐。對學生而言,所有的知識只有通過反思才能作用于學生的生活,才對人生具有建構意義。教師頻繁地提問一些知識性問題,以為記住知識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學任務,他們控制問題的答案,認為自己就是知識的權威等做法實質上是“灌輸式”教學方式的典型表現。這種教學方式觀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而忽視學生的自主探究。
(2)重教師權威而忽視學生主體的師生關系觀
在傳統教學觀下,師生之間的關系的本質就是知識傳授關系。學生總是習慣于將書本知識當作“圣旨”,教師扮演著宣讀“圣旨”的“欽差大臣”的角色,學生則是領受“圣旨”的順民。隨著教學觀和知識觀的轉變,這種師生觀也跟著改變。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活動,教師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總之,我們反思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目的就是期望引起教師們的注意,盡快走出課堂提問的誤區。那么,教師怎樣才能走出誤區,有效地實施課堂提問呢?我認為關鍵在于重塑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即重塑教師的教學方式觀,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重塑教師的師生觀,倡導平等、民主、合諧的師生關系;重塑教師的教學質量觀,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琴,周巧,齊曉棟.教師教學行為問題的分析與調適[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4年09期
[2]李月華.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行為偏差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