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衛彥
【摘要】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將學生作為中心,將原本的說教式教育轉變為引導式教育,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更加靈活的手段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目標,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工作中應用以人為本理念的所體現出來的特征,并提出了具體應用方法。
【關鍵詞】以人為本 高校 學生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99-01
當代大學生個性張揚,權利意識也明顯提升,與以往大學生相比更具個性,這些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管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如何創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所有高校學生管理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以人為本理念的特征
首先,這種管理方式將學生作為中心,管理中不再將重點放在“怎樣管”上,而是將重點放在“怎樣引導”以及這種引導會發揮怎樣的作用上,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個性特點,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引導計劃,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其次,該種管理方法強調保留學生的個性,當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現障礙的最大原因就是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太鮮明,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管理工作就要消除這種個性,因為對管理工作進行深入探究我們會發現,管理工作有難度并不是學生個性特點變化導致的,而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夠靈活導致的,如果將所有學生都培養成一個模式,那我們不得不說是高校教育的失敗,而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能,不限制其個性發展,在這種形式下,為社會培養出具備更強創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注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其個性發展,還要重視其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質,為社會培養出“全面型”人才[1]。
二、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一)建設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能夠彰顯出高校的內涵、代表高校特征,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加深學生對高校的感情,因此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除了自然景觀以外,所有學習、運動的地點要具有實用性,做到用環境來培育人;其次是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學習、娛樂的地點要合理布局,不能相互影響;最后比較重要的就是要營造一種人文環境,因為人文環境在對人的教育中發揮了一種不可代替的隱性作用,學校可以組建各類社團,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成立社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發展特長、陶冶情操,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2]。
(二)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突破傳統管理制度的束縛,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我們知道,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外因都屬于條件,而內因才是真正的動力,學生管理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味強調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只能說調動了外因,學生的行為可能在制度的約束下變得規范,但是這種規范僅僅是停留在表層,只有將學生的主觀因素調動起來,使其能夠對自身行為進行管理和約束,學生管理工作才算真正發揮價值。由于大學期間學生的閑暇時間比較多,如果學生不能合理安排這些時間,沒有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就說明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學??梢猿闪ⅰ皩W生會”和“學生處”等組織,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效果很明顯,通過組織、參加一些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自我管理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在組織和參加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加強對同學的情感交流,提升其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另外,雖然重視人治為主,但是也不能忽視制度建設,大學生的社會經驗畢竟不足,因此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偏差,因此要將制度作為準繩,將“法治”與“人治”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管理水平。
(三)完善心理疏導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學生管理工作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完善學生管理部門的心理疏導機制,實際上就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管理教師一定要敏銳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對其進行疏導,避免問題擴大。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詢部門要對全體學生開放,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學校要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為學生普及相關知識,使學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也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從測評結果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另外,對于所有參與心理健康咨詢的學生,教師要對其個人信息予以保密,尊重學生的隱私權。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乃至高校本身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引起重視,教師一定要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將學生作為管理中的中心,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內心,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帥.以人為本視角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機制研究[J].經濟師,2015,10(12)07:201-202.
[2]朱以財.基于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職業技術教育,2008,13(15)26: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