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瑩
【摘要】項目教學研究最早于美國,從20世紀70 年代引入我國,成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振興行動計劃>(2010—2012)中正式提出:改革教學模式,積極采取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和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遼寧省教育廳關于啟動2013年度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切實通過實施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創新能力訓練,深入開展,實踐活動,創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不斷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對“項目式”教學在教學領域有了進一步的推進。
【關鍵詞】中職 畜牧獸醫 “項目式”教學 學生能力 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42-01
“項目式”教學就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在一起,結合崗位需求,通過明確任務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控制與檢查、評價等過程,完成學習任務。“項目式”教學是一種以“項目”為載體,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技能操作的教學。“項目式”教學主張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等, 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自學能力。歸納起來就是專業能力(生存能力)、方法能力(發展能力)、社會能力(發展能力)。
1.“項目式”教學的意義
1.1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填鴨式”教學已不能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學生課堂主動性差,不學習或自學能力較弱,不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動手能力不強,嚴重束縛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難以成為技能型的應用性人才,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1.2實現做中學,邊做邊學,學以致用。
“項目式”教學,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若干子項目,增強知識的連貫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將德育課程、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有機結合,以“項目”為核心,實現在做中學,邊做邊學,學以致用。
1.3完成示范校建設的部分內容。
遼寧省教育廳批準我校為2014年遼寧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期為三年,學校制定了《遼寧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項目規劃方案》和《遼寧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項目任務書》,畜牧獸醫專業是重點建設專業,“項目式”教學提升學生能力策略研究是學校即將建設示范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4提升師生的技能操作能力。
通過“項目式”教學,可構建典型性的“項目式”教學的項目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從而使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素質得到提高。同時,通過“項目式”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校整體的教育質量水平。
2.“項目式”教學的特點
2.1“項目式”教學子項目周期短,見效快。
通常是在一個短時期內、較有限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的,學生樂于在成功一次后進行的第二次及多次嘗試,體驗成功的喜悅,便于下一個項目的有利實施。
2.2“項目式”教學可控性好。
每個項目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的活動由教師全程指導,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練習技能,在每個項目結束后,便于評價階段的實施,也便于檢驗學生對項目的掌握程度,更能夠檢驗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
2.3“項目式”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要完成一個項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追根溯源,從后置問題逐漸導向前面的知識,必須對理論知識深入研究,而實踐所得的結果又考問學生思考教材中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
2.4“項目式”教學能夠使學生動手、動腦、動眼的機會增多,提高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接收效率。
3.“項目式”教學的實施步驟
3.1調研,準備項目。
深入企業、院校、社會進行調研,通過比較分析、理論分析、階段分析、專家分析、自我學習等過程,結合畜牧獸醫人才培養方案,將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資料分析、數據處理,同時可再進行補充調研,整理相關資料,為確定項目做準備。
3.2確定教學項目。
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畜牧獸醫專業的特點,涵蓋畜牧方向、獸醫方向,以提升學生技能為核心,堅持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掌握到熟練、從基礎到專業技能獨立實施的原則,完成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合理確定“項目式”教學的教學項目。
3.3設計項目教學。
設計項目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畜牧獸醫專業課教師應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和優質教學的能力。項目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設計的項目教學,要切實可行,具有實踐性、可持續發展性。
以《雞胚在孵化過程中的發育》一課為例,教師應完成的教學項目設計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二是設計制作微課的腳本;三是制作PPT;四是制作微課;五是準備教學用具;六是設計教學反饋評價形式;七是帶領學生參加企業生產實踐。
3.4組織實施項目。
實施項目實際上是學生再進行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項目式”教學得到實施, 讓學生得到實質性的鍛煉,真正達到項目教學的目的。任何項目完成的前提條件是保證安全,然后再進行項目實施。實施項目還要注意達成的效果,沒有效果的項目等同虛設。實施項目還要有團隊協作精神和相應的機制保障。
4.“項目式”教學對提升學生能力的影響
4.1“項目式”教學,學生得到較多的實踐機會,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學生的自我成功感增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
4.2“項目式“教學,教師要運用適當的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有效的正能量的評價,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從而增強師生間的溝通,學生得到自我修練,學生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得到提升,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提高學校的教育素質。
4.3“項目式”教學,改變教師的原有教育思維,制作腳本、微課、錄制視頻等,開創性地設計教學,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生利用微信公共平臺、網絡等信息化手段自我學習,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4.4“項目式”教學,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心的能力得到提高,心智得到鍛煉,實現與崗位需求的零對接,學生真正實現由“準職業人”向“職業人”轉變,較好地形成了“職業人”應具備的能力,為走向社會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提升了社會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