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通過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得出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普遍呈現出“責任意識強、知曉度低、踐行度不夠”的特點,并結合高校建設提出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增強生態文明行為踐行度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分析
在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生態文明已成為延續人類生存的必然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帶來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因素,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全體社會成員都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高素質群體,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行為對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現狀,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情況,有助于高校更好的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文明實踐,以便于引導大學生們作為生態文明觀念的傳播者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更好的投身于共建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
一、調查過程和方法
為了準確把握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生態文明教育措施,本課題組對安徽新華學院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方式,以網上調查為主,對安徽新華學院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分別展開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61份。問卷從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意識的認同度、知曉度、踐行度方面設計了22道題目,題量適中,有層次性和一定的代表性,難度一般,基本能反映調查對象在生態文明意識上的現狀。
二、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普遍呈現出“責任意識強、知曉度低、踐行度不夠”的特點。
(一)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強,但憂患意識不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普遍認同,在對“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誰的職責?”問題回答時,80.06%的學生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只有5.54%的學生認為應是政府責任,這說明大學生們能清醒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公眾參與,明確自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但是憂患意識不高,在“您對當前我國的生態資源環境狀況有何看法?”問題調查結果分析中,有62.33%的學生認為“有些擔憂但不影響平時生活”,僅有24.93%的學生表示“十分擔憂”。
(二)大學生了解生態文明知識的渠道廣泛,但知曉度不高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對生態文明知識11.08%的學生“非常了解”,62.05%的學生認為“一般了解”,22.71%的學生“基本了解”,4.16%的學生“完全不了解”。雖然學生們自視甚高,但實際上在對“生態文明的內容”“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這些問題的調查中,學生的正確率并不高。調查結果還顯示當前大學生們了解生態文明知識的渠道廣泛,如表1:
這說明生態文明教育也在多渠道滲透,學生們了解生態文明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了,同時網絡媒體等現代宣傳方式在生態文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三)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踐行度不夠,主動參與意識不強
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熱情高漲,大多數都能對“節水節能、雙面打印、剩飯剩菜、垃圾分類、踐踏草坪,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日常行為調查作出環保生態的選擇,但在對“您認為學校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回答時又會出現表2所示情況:
這說明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及時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在需要扔垃圾而周圍又無垃圾桶時84.49%的學生選擇“先拿著,找到垃圾桶后丟掉”,說明學生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律性還是有的,但作為生態文明觀念的傳播者,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在面對社會中的生態問題時沒有起到傳播、引導和模范先鋒的作用。當發現生態問題時,13.02%的學生愿意主動找政府機構反映問題, 8.59%的學生表示可以聯系媒體曝光,49.31%的學生選擇“只會和周圍人抱怨一下”,更有29.09%的學生選擇“視而不見”,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主動參與意識不高,在對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生態行為往往會采取消極態度面對,所以提升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公眾參與意識具有現實意義。
三、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幾點建議
綜合調查結果,為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筆者建議:
(一)高校應開設系統的生態文明課程,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教育
59.56%的學生認為增加生態文明相關教育課程是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實踐能力最有效的舉措之一。當前,高校在生態文明知識的教育上多數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部分專業課程建設中也將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生態文明知識的教育比較零散,缺乏系統的課程設計。筆者建議高校可以繼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承擔起對大學生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責任,可以將“五位一體”的奮斗目標中“生態文明”部分的內容單獨拿出來,做專題設置,系統設計生態文明相關內容,結合當前社會中的生態問題,有針對性的介紹。也可以開始專門的生態教育選修課,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系統教育,提升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知曉度。
(二)組織生態環保社團,多渠道多形式踐行生態文明思想
調查中有72.85%的學生認為參與生態環保社團組織是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實踐能力最有效的舉措之一。在安徽新華學院的社團中青年志愿者協會下設環保社,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環保行動,但參與人數有限,活動范圍不廣,活動形式單一,筆者建議高校中可以積極鼓勵,支持組建專門的生態環保社團,制定完善的社團活動及管理制度,使生態文明宣傳具體化、規范化。學校更可以利用生態環保社團的力量開展一系列的專題生態實踐活動,也可以開展講座,舉辦廢物再回收利用的環保作品展,開展節約水電、節約資源的倡議活動,給樹木懸掛“愛心牌”、開展“栽植感恩樹”等活動、也可以利用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發動更多人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堅定共建生態文明的決心。
生態文明的實現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生態文明建設更是一項系統、復雜、長期的工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大學生作為社會中高素質的群體,他們的生態意識、生態行為是引領社會大眾的風向標,因此,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踐行度任重而道遠。隨著國家對生態建設的日益重視,社會對生態文明的日益關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美麗中國”將會綻放出華麗光彩!
參考文獻:
[1]趙業麗.關于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分析[J].科教導刊.2014-31.
[2]劉經緯.趙曉丹.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模式與途徑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申秀英.徐美.劉春臘.劉沛林.提升當前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的對策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06.
[4]羅先誠.鐘業喜.江西省高師院校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1-04.
[5]俞白樺.關于加強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1.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研究”(SK2012B23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麗娟,女,1981年11月生,講師,現就職于安徽新華學院,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