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
新形勢下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趙倩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領導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在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在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形勢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社會轉型時期錯綜復雜的矛盾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呈現出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問題,因此需采取相關措施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率。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思考
1.教育內容脫離實際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理想信念教育不足。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飛速發展,網絡日益發達,為思想文化的傳播、溝通、交流提供了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這一新情況,一方面為學習、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文化帶來更加有利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為西方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和不健康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徑。這對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成了嚴重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適應形勢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尤其是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不足以應對時代的變化,與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結合不緊,對學生的需要了解不夠,只講大道理,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差。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包括宏觀層面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理論等方面的教育,而且還包括個人理想、世界觀的教育。個人理想、世界觀的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連思政課教師都對社會的發展抱著消極態度。
(2)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心理學相關課程開設較少,即使開設也不是面對所有大學生,而且教育內容不夠全面。多數大學生希望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開設專門課程或講座、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且希望接受到全方位的心理輔導,包括在校學習或生活的適應性問題、就業或考研壓力、人際交往、情感等問題的應對。另外,高校教學過程中,很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心理健康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教學都有可能影響到大學生心理的發展。
(3)人格教育被忽視。人格是個人在各種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內在動力組織和相應行為模式的統一體。包括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風格、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實現其社會角色的方式等,也包括穩定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等。創造力、毅力、團隊協作能力、自尊、自信、誠實、善良等都屬于人格范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不僅需要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而且還需要開展人格教育,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但是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只關注學生的教育結果而不是教育過程,忽視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教育。導致很多大學生創造力弱、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出現團隊協作能力差等現象。
2.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當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式和方法比較落后。
首先,現在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速度快,如果不能用新穎的、緊跟時代潮流的教學方法提供給受教育者更多、更新、更有說服力的信息,就會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其次,教育方式重約束,輕互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許多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管理部門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要求多、命令多,往往規定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很少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更缺乏相互間的理解和包容,這就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另外,一旦某些學生出現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教育者往往會重批評、輕鼓勵,甚至將學生的問題擴大化,而不是正面地加以引導。
3.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是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各主體力量的協同一致。這些主體力量包括制度建構、政策導向、學校管理、教師隊伍等。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在教育隊伍、學校管理、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首先,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識普遍不足。大多數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僅僅是某一個部門、某幾個人的工作,而其他教師和管理工作者是無足輕重的,沒有什么責任。這就無形中使教育主體專職化,忽視了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在教學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勢單力薄,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忽視學校管理服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管理制度強制性,管理人員和后勤職工的素質較差,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政治教育狀況產生消極影響,制約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要想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者需要根據時代要求,借鑒其他學科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隊伍等各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
1.高等教育大眾化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最直接的變化莫過于大學生群體的變化。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更多的適齡人口有機會進入大學學習,與同齡其他年輕人相比,其特殊性已大大弱化,同時因大幅度的規模擴張,其內部分層和跨度明顯弱化,使得內在差異性增強。不僅表現在性別、年齡、家庭、地域方面,而且還表現在思想觀念、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方面,這種差異使大學生群體難以形成一種普遍的、均質的自我認同,如此大跨度的一個青年群體在生活學習態度、思維行為方式、精神文化需求上,也不太可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由于生源上以及培養目標上的差異,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政工作者在努力研究和把握當代大學生一般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必須密切關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大學生群體內在差異的擴大,充分估量這種差異性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變化。需要更加明確定位,形成特色,特別是要注意分析不同群體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比如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的特點,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趣味、需求、偏好以及行為方式上的特點等,使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2.社會深刻變化
首先是開放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中,發達國家的文化精神、價值觀等得到擴張,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以某種合理的形式流入,對大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學生的視野比前幾代同一年齡段的人開闊很多,但面對開放而來的多元文化、信息洪流,一旦個體缺乏理性的判斷和分析、選擇能力,將會在多元、流變的信息面前無所適從、失去主張,甚至陷入困境,從而導致價值判斷、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的混亂和錯位。
其次是市場經濟條件對大學生生存發展的影響。市場經濟的公平性和競爭性等特點使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平等意識和獨立意識。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一方面使青年學生在個人發展上獲得了更廣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又使他們感受到更強的競爭性和更大的壓力。特別是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和風險劇增,更加重了大學生的焦慮和心理負擔。與此一致,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和追求個人成才和成功,具有追求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強烈意向,更加重視個人利益,考慮問題較為實際,較少空想,較多關注合理性目標,注重可以按照市場價值加以衡量的成效和結果,切實感受到的或為一般公眾所認同的成就和發展,具有強烈的效益意識,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計算。
第三是獨生子女家庭背景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中國正邁入獨生子女時代,在目前高校中,改革開放后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經占據了主要部分。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比較明顯,經常表現為好勝心強、目標期望值大、不太懂得謙讓。但他們經受成功和失敗、希望和風險、機遇和挑戰等綜合考驗的機會有限,尚不具備成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不強,一旦在學習上、生活中出現問題,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對此,思政工作者必須把握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給大學生的思想和個性帶來的影響,發揚其獨立自信的優點,克服缺點和不足,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3.信息網絡化
網絡發展至今,帶給人類社會的已經不單純是一種信息傳播與交流的計算機技術,而是網絡文化的興起和擴張。所謂而文化必定帶有教化人、影響人和改變人的特點,而且經驗已經清楚地表明,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態,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首先網絡由于其在時空上的全球性,不可避免地帶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形態、不同價值觀念在同一平臺上的交流、交融和交鋒,這就意味著在網絡時代下,民族文化將受到全球文化的強烈沖擊,我們不能再關起門進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而只能應該以民族精神為立足點,面向全球加以傳承和弘揚;另外,這也意味著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各國新培育的民族文化也將更具有全球色彩,文明的沖突和文明的對話同時發生,并深度博弈,這對于大學生教育而言,既是必須直面的時代背景,又是必須把握的機遇和面對的挑戰。
其次網絡提供了參與上的互動性,網絡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沒有門檻、沒有限制的文化交流平臺,尤其是各種論壇、博客等網絡媒介的出現,使得所有人都既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又可以成為觀點的制造者和討論者。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輿情對于網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大,他們往往是網上流行語的制造者和熱情傳播者。正因為這種互動性,大學生思想觀念與網絡文化時尚的共振效應日益明顯,網上的熱點常常就是他們目光關注的焦點,網上討論的焦點也經常就是他們思想的熱點。
參考文獻
[1]李柳健.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3(1).
[2]Csikszentmihalyi,M..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Row.2010.
(作者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