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剛
(江蘇省盱眙縣第一中學,江蘇 淮安 211700)
?
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李曉剛
(江蘇省盱眙縣第一中學,江蘇淮安211700)
摘要:為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升華和凝華概念,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對比實驗,在對比中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研討的興趣,同時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幫助學生搭建思維腳手架,在層層遞進中逐步理解相關概念、現象.
關鍵詞:升華和凝華;實驗對比;問題引導;教學設計
1設計思路
在“升華和凝華”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引入放在紙巾上的冰和干冰的實驗,冰和干冰的體積都在變小,其中冰熔化成水將紙巾打濕,而干冰體積變小,紙巾是干燥的,通過對兩現象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干冰的變化是不同于熔化的一種新的物態變化.結合“觀察碘錘中碘的升華”的活動,歸納得出升華的概念,分析實驗操作過程,得出升華是需要吸熱的,為避免用酒精燈加熱碘出現碘熔化的現象,采取了熱水加熱的方式,并且這種加熱方式可讓碘一直保持氣態,為后面設置的問題“怎樣將氣態的碘再變回固態”作鋪墊.在“凝華”概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逆向思維得出:可以用“放熱的方法”使碘由氣態變回固態.在對實驗“碘的凝華”現象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順理成章得出“凝華”概念和“凝華放熱”的結論.
“碘蒸氣”通過放熱可以凝華成固態的碘,空氣中的“水蒸氣”是否也能凝華成固態的“小冰晶”?怎樣才能讓“水蒸氣”放出熱量?拋出上述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教師引導點撥下學生認識到只有“水蒸氣”遇到比它更冷的物體才能放熱,然后將冰塊和干冰交叉分發給各小組,盛放在金屬罐內,觀察盛有冰塊和干冰的金屬罐表面出現了什么?對比發現裝冰的金屬罐表面出現的是小水珠,裝干冰的金屬罐表面則出現的是霜,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干冰升華時要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熱,會導致周圍氣溫驟降,為后面“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教學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干冰和碘升華及碘凝華實驗的觀察,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2) 通過加熱使碘升華、冷卻使碘凝華的實驗,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和凝華需要放熱.
(3) 能認識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并用物理語言簡單解釋之.
(4) 通過對碘升華和凝華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對細微現象的觀察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5) 通過“人工降雨”的模擬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凡事要尊重科學,并感受到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及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教學難點:用物理語言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4實驗器材
冰塊、干冰、碘錘、大小金屬罐、冷熱水、燒杯等.
5教學過程
5.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引入新課
問1:物質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狀態一般有哪幾種?(出示放在紙巾上的冰塊.)
問2:冰發生了哪種物態變化?這種變化是吸熱還是放熱?
問3:前面還學過哪些物態變化?分別是吸熱還是放熱?
問4:(出示放在紙巾上的干冰)知道這是什么嗎?現在它是什么狀態?
屏幕投影: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其溫度可低至零下78.6℃.
問5:干冰體積變小說明什么?紙巾上有液體出現嗎?干冰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觀察后討論并交流.
師:剛才看到的變化顯然不同于前面的四種物態變化,除了干冰,有沒有別的物質也會發生類似的物態變化呢?讓我們繼續探究.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干冰發生的是一種新的物態變化,通過對比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5.2升華的概念及升華吸熱
教師出示碘錘,讓學生襯著白紙仔細觀察碘錘.
問1:透過玻璃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狀態?(學生觀察并回答.)
屏幕投影:碘是紫黑色晶體,熔點113.5℃.
問2:猜猜看能不能讓碘也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如果能,用什么辦法?(學生交流討論,然后猜想出辦法,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用加熱的方法.)
問3: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加熱?(學生討論.)
師:用熱水給碘錘加熱簡單而且受熱均勻,但要注意安全,實驗要求:(1) 仔細觀察碘在加熱過程中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2) 仔細觀察在變化過程中有沒有液態的碘出現?
分發熱水,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碘的狀態變化.組織學生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
問4:回憶實驗過程升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固態碘從哪里吸熱的?前面實驗中的干冰又是從哪里吸熱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思考分析得出升華吸熱的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總結歸納得出升華的概念和升華吸熱的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5.3凝華的概念及凝華放熱
問1:大家再看看碘錘中的碘是什么狀態?想想看,能不能把氣態的碘再變回固態?用什么辦法?你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
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想出用“放熱”的辦法.
問2:怎么才能讓碘蒸氣把“熱”放出去?有哪些具體的措施?(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實驗要求,并指導學生實驗.)
(1) 仔細觀察,碘蒸氣的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2) 在冷卻過程中有沒有液態的碘出現?
教師組織學生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
問3:回憶實驗過程,凝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
學生思考得出:凝華需要放熱.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得出凝華發生的條件,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通過觀察總結出凝華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5.4霜和露的形成
問1:空氣中有沒有水蒸氣?猜想一下要把水蒸氣直接變成固態的小冰晶,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猜想,在教師點撥下認識到只有“水蒸氣”遇到比它更冷的物體才能放熱.
活動:模擬霜和露的形成
將冰塊和干冰交叉分發給鄰近的小組,盛放在金屬罐內,觀察盛有冰塊和干冰的金屬罐表面出現了什么?(學生進行實驗,與鄰近小組對比、分析實驗現象.)
問2:通過剛才的實驗你認為霜和露的形成條件有區別嗎?請嘗試用物理語言說明霜和露是怎么形成的?分別形成在什么季節?(學生討論并嘗試用物理語言解釋霜和露的形成原因.)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5相關現象的解釋及應用
教師播放動畫:冰窗花的形成.
問1:冰窗花是怎么形成的?在玻璃的內側還是外側?為什么?(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播放動畫:人工降雨,并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生活、物理、社會”欄目,了解“用干冰人工降雨”的過程.學生閱讀課本,并嘗試說明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6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獲得了什么?有什么體會?(學生自主發言,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
7教學心得
在上述教學設計中,通過實驗對比,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實驗觀察和問題引導,逐步建立升華和凝華概念,同時引導學生發現液化和凝華條件有所區別,露水和霜的形成季節也有所不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和生活現象如此密不可分;播放“嚴冬窗戶玻璃內側的冰花”及“用干冰人工降雨”兩個動畫,其目的是讓學生能用物理語言簡單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體會到物理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