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摘 要: 本文論述了依據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職業能力分析,依托職業能力驅動教改經驗進行課程開發,通過調研、工作任務典型分析,確定課程導向為各專業職業能力,重視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教育理念,以就業工作崗位為導向,以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達到提高學生技能的改革與研究。
關鍵詞: 職業能力 課程建設 任務驅動 教學改革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三年制高職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內容著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概念,重點在于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強調常用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使用,兼顧計算機應用領域的前沿知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應用計算機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教學改革與研究的背景分析
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生素質,關注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比較感興趣,上課基本跟著老師一起學習和操作,并按時完成作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際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識。從教改的結果來看,學生的遺忘技能主要集中在word處理和電子表格,說明學生平時的積累不多,而且存在少數不聽課的情況。本課程的更新與發展變化非常快,更新內容往往都半年一個周期,最前沿知識的書少之又少。部分教學內容冗余繁雜,學習看書后也沒有實際操作體會。教材沒有分專業,各個專業的職業能力特色沒體現,與專業應用聯系不緊密。無論何種專業均是統一教材,統一教學內容,沒有較強的專業針對性。
我們通過典型任務分析后的項目活動,掌握常用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的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對就業后的工作設計流程有基本了解,能夠承擔常用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支持、簡單的方案編制等工作任務。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和合作的品質,為發展職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職業能力驅動體現的關鍵落腳點
教研課程小組教改分析后,發現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多數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改善硬件環境,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控制軟件演示以進行直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運用專業方向的能力,創設各自專業特色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把專業職業能力作為主線,在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相互探討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內容上以實用、夠用為原則,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調整授課內容,對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需要且經常使用的知識和技能重點介紹,著重講解。例如,操作系統中中文系統、常見的字處理軟件、表處理軟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應該重點介紹。對于網絡方面,局域網和因特網是計算機環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有助于正確使用和維護計算機,應該讓學生理解掌握。
第一個學習階段24課時,通過8個項目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該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掌握該課程技能要求的基本操作。
第二個學習階段4課時,是一個熟悉系統的測試階段,如果在該學習階段的測試中,成績特別優秀的(多次測試,成績穩定,且每次分數能在85分以上)學生就可以申請免修第三階段的學習,這樣靈活的教學方式,既可提高學生前期的學習主動性,又有利于第三階段的教學有序開展。
第三個學習階段12課時,重點引領學生上機練習,借助一級MS考試系統,讓學生反復測試,通過測試發現自身學習的不足。
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有些動手能力強,學習成績好,而有些相對較弱,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互幫互助”,讓成績優秀的帶動動手能力相對弱的學生。這種方式既可以減輕教師上課答疑的負擔,又可以通過學生的無間隙交流,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三、學習情境設計與職業能力要求
了解崗位具體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并通過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對所從事的職業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進行歸納,依據在實際頻率、重要性創設學習情境,建立一種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的機制,以學習興趣和動機探索問題,培養和維持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終生受益。以課程中的《利用WORD 2010編輯排版制作工程項目合同》章節學習情境單元設計進行說明,如下表1所示:
四、改革課程考核的關鍵研究
學生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是一個測試階段,因此,學生成績的統計由以下第一個學習階段和第三個學習階段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學習階段主要是項目化教學,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在每次課程后均上交一次完成的項目結果,12次課程,上交8個項目,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項目結果給出合理的項目成績(以百分制為標準,準確制作符合項目要求、達到項目效果、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可得90-100分;基本達到項目要求、效果一般的可得70-89分;上交項目結果,有操作過程、但未完善的可得0-69分),最后八個項目的平均成績作為第一階段的考核成績。第三階段的學習重點是復習和鞏固,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是溫故知新,借助一級MS考試系統,以練習為主。因此,以學生在此階段的最后一次測試成績作為第三階段的考核成績。
期評成績綜合兩個階段的考核成績最終確定,根據學時數和該課程的側重點,初步約定,第一階段成績占40%,第三階段的成績占60%,當兩種成績均出現后,教師才向學校教務系統遞交學生成績,這種基于學習過程的考核方式跳出了以往的一次考試得出成績的模式,避免了學生以最后沖刺應付考試。
經過幾屆課程改革的研究分析,這樣基于職業能力驅動教學是符合高職院校強調學生動手,提高學習主動性的要求。在學生很好地完成平時每次的工作任務要求后,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類似的任務時能很快很好地完成任務,這就實現了這門課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伍學雷.論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J].職教論壇,2013(15).
[2]劉紅梅.任務驅動的大學信息技術教學改革[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2(19).
[3]呂巖.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11).
[4]駱正茂.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發展探析[J].計算機教育,2014(06).
[5]夏曉燁,段相林.課程建設的內涵、目標及相互關聯[J].中國大學教學,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