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首先就要拿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來進行,是目前國家調整糧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幾年部分國有糧食企業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收入頗有成效,不過企業還是存在著債務巨大、經營方式死板、政企不分等各方面的一些問題。本文從審計的視角對制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發展的原因進行探究,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理念;固定資產管理
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及其機構組成
由國家投資具有獨立的經營核算糧食購銷企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有糧食企業。在一九九九年之前都被稱為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之后被稱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被安放在鄉鎮一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通過公司發展規劃、糧食生產地與農民種植規模,再分級設立糧食購銷點或者糧食購銷所,都屬于糧站的下屬企業,根據當地交通的發展情況與農民的具體情況來建立,服務于周邊區域。在這一個地區所有的糧食企業都受到糧食總公司的直接管理。
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營機制
國家的糧食流通情況與國家糧食的購銷政策,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經營機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前的購銷經營機制是政府領導的,糧食購銷企業只管執行命令,處于完全壟斷性的經營模式;之后,出現了以國家的訂購為政策,議購成為市場經營的模式,所以出現了”雙軌制“的購銷企業經營模式。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經營機制主要體現在對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內采購糧食時,根據糧食的具體行情,提高或下降糧食的收購價格,當糧食價格出現下降情況,為減小糧農的損失,根據國家調控的保護價糧食品種和保護價敞開收購糧食;再到糧食價格走高時,避免糧食消費人群的經濟負擔過重,企業又要遵守國家規定的最好現價來銷售糧食。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會受到國家從貸款及費用津貼等方面的利益,政府有關部門會對糧食的保護價購銷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三、審計視角下制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發展的因素
1.現代企業制度難以建立
目前國有糧食企業已經通過法律規定進行了企業的改革與創新,屬于完全獨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過從現實情況分析給個戶的企業沒有達到現代企業要求,一是它受到國家政策的主導,二是她實際意義上就是一個企業,在經營方式上以盈利為目的,其實是一種很不健康的企業,國家為此負債導致企業嚴重虧損。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政企未分離,導致企業沒有健康的經營模式,沒有經濟市場企業身份,無法像現代企業在市場中那樣經營管理,所以說這是國有糧食企業虧損的根本原因所在。
2.企業內部管理落后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內部管理方式陳舊,人力資本、財力資本等最該彰顯競爭力的因素不能發揮應有積極作用,反而成了企業發展的最大阻礙。
(1)人員結構斷層。在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人才隊伍老化嚴重,處于51歲-60歲的人成為員工隊伍主力,服務能力弱化。文化結構以糧校中專為主,大專科學歷者少之又少;就現在的糧食購銷市場來看,很多進行糧食購銷的職工沒有正規的經營職稱。
(2)企業債務巨大。部分糧食企業負債累累,表現在以下三個地方。第一企業財務負重。一些糧食企業在改革之后仍然具有很大的虧損、陳化糧食價差和另外一些損失總計達到十幾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銀行貸款利息與本金,以上都是糧食企業負債累累的重要原因。比如糧食企業之前收購的糧食價格高于現在的糧食價格,造成差價虧損。其次就是一些改革之后企業要承擔遣散人員的各種高昂的生活費用。
(3)財務管理混亂。財會基礎工作薄弱,有些公司仍采取七八十年代的糧食系統獨有的復式記賬、單式憑證的記賬方法;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各部門間的約束機制,內部監督稽核形同虛設,基層國有糧食企業甚至仍然存在出納與主管會計兼職及經理與一身的現象,缺乏投入-產出核算概念和意識,資產管理和核算體制失控。
3.缺乏參與市場競爭能力
(1)經營理念難以轉變。國家相關的財政政策性補貼已經讓一些企業產生依賴,部分企業沒有樹立高效的經營管理模式,主要是因為企業沒有相關的監督檢查制度,不認為企業的虧損與收益與經營方式毫無關系,從而導致企業沒有生存空間,沒有市場地位。
(2)成本控制無優勢。企業的經營費用與管理費用支出管理,是導致目前相同情況下,國有企業出現虧損,而民營企業出現收益的根本原因所在。目前國有大型糧食企業在經營管理方式上根本無法與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方式上相提并論。雖然部分糧販收購糧食的價格要比國有企業要高些。但經營手法十分靈活,反應速度快,群眾也會因為便利而更多地選擇與私營糧企交易。再者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庫存糧食價格成本高,比如仍然存在糧食購銷企業列支小麥出庫損耗費用,管理費用大大高于私有糧商。
4.固定資產流失嚴重
部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產權方面存在問題,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浪費,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管理體制不完善,國有資產賬目混亂,在解決處理中采用方法不當,從而造成部分資產流失。(2)企業管理中,在主業與副業上沒有做好重點分析,忽略了優勢資源的保護工作,甚至促成了好利之人從中謀取利潤的機會。(3)改,轉,租,賣”過程中,由于管理問題,加之缺乏經驗,也造成國有資產流失。(4)有的企業出租營業場地及庫房,租金偏低,收入不入帳,形成帳外資金。
國有糧食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深層次主要有:第一,傳統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弊端。國有資產企業的經營機制是,企業代替國家管理其資產,并從中獲取利益。及國家為資產所有者,企業則為資產經營者,兩者本應是互惠互利的關系,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策略者與執行者也會出現不統一的現象。另外,國有企業產權混亂也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發展。存在產權轉讓不符合正常程序以及產權轉讓價格的真實性問題等現象。第三,對投資項目缺乏分析論證,對未來市場沒有進行科學地預測考察,盲目投資建廠造成損失。第四,監管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體制和機制,個別企業領導甚至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任意揮霍國家資產。
四、對于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2015年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對糧倉建設、投融資機制、糧食企業兼并重組和產業化經營、糧食法制建設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為糧食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針對審計視角下國有糧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也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1.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機制。但目前的傳統市場經濟下,部分國有糧食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收入低迷,導致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企業經模式上不合理、不科學。如何改革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模式,重回市場成為關鍵,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增強它的活力,提高它的素質,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糧食企業逐步建立企業制度,這是破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發展瓶頸的關鍵因素。
2.完善經營管理,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對其內部管理制度進行改善,提升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水平,隨時對企業的生產方式及經營模式進行有必要的審計。順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實施糧食購銷產業化經營,以銷定產、落實訂單,積極與農業合作社合作,確保訂單順利兌現。由政府主導建立保障糧食產業經營風險的經濟擔保公司,同時政府還可以為糧食企業進行相關的貸款擔保;引入保險機制,降低糧食生產、購銷經營風險。
3.逐步化解債務風險。按“分清責任,分類處理”的原則,屬政策性虧損的歷史債務,清理后全部從企業剝離,由縣級以上糧食主管部門統一管理,逐步限期消化;屬企業經營虧損的債務,由企業自行承擔。監督糧食企業嚴格執行“庫貸掛鉤,錢隨糧走”的政策,核算資金財務成本,避免地方糧食企業為了發展而借入高息貸款行為的發生。
4.培養人力資源核心競爭力。為了改善國有資產企業人力資源不充足的情況,目前首要任務就是對人才的選拔,要堅持專業的崗位配備專業的人才,并且提高部分薪酬。選拔最合適的崗位負責人,帶動發展;加強領導班子隊伍的建設,選用年輕有為、吃苦耐勞、專業水平高,領導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唯才是用;對于有特殊專業要求的崗位人才大力引進,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逐步完善企業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武鳳榮.企業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4(8):221-222.
[2]顧海,譚晶榮.國有糧食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兼與私營糧食企業比較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2(2):52-54.
[3]史成剛.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面臨的困境及應對策略.會計改革與創新,2014(12):93-94.
作者簡介:夏永俠(1985.01- ),女,漢族,河南永城人,中級審計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