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汪德根,Paul J. Wiener
(1.安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2.蘇州大學 旅游系,江蘇 蘇州 215123;
3.北亞利桑那大學 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美國 亞利桑那 弗拉格斯塔夫 86001)
?
基于實踐視角的中美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比較及啟示
王莉1,汪德根2,Paul J. Wiener3
(1.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安徽蕪湖241002;2.蘇州大學旅游系,江蘇蘇州215123;
3.北亞利桑那大學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美國亞利桑那弗拉格斯塔夫86001)
摘要:發達國家培養酒店管理人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雙輪并驅”,且很務實,而國內呈現出理論環節明顯重于實踐環節,套了一件“實踐”華麗外衣而缺乏內涵的“務虛”現象。本文從“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和“實習與就業”等三個方面比較中國和美國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差異,認為實踐教學是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引擎”,校企合作是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舞臺”,實習與就業是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試金石”。
關鍵詞:酒店管理人才;實踐;比較;中國和美國
一、引言
旅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新興學科。旅游人才培育已成為當前中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旅游產品更新換代,旅游市場優勝劣汰的成功利器[1]。旅游管理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2]。國內外在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意識理念上均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明顯差異,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雙輪并驅”,且很務實;而中國酒店管理人才培養呈現出理論環節明顯重于實踐環節,許多學校的人才培養僅僅套了一件“實踐”華麗外衣而缺乏內涵的“務虛”現象。由于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在旅游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方面不是以市場為導向,從而無法滿足旅游行業的需求[3],也就出現了旅游院系培養的人才不愿或未能在旅游行業就業的怪現象[4]。
作為旅游學的子學科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性更凸顯,因此,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既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對于極具實踐性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是否成功,理論知識的掌握固然必要,但實踐能力的培養更為關鍵,“實踐是檢驗酒店管理人才的首要標準”。本文作者在北亞利桑那大學(NAU)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訪學,考察該學院的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實踐環節、教學教材等各環節,并與相關教師進行多次探討,發現中國和美國在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下面從“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以及“實習與就業”三個方面進行比較,以期為國內酒店管理人才培養和發展提供新思想。
二、中國和美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比較
1.實踐教學: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引擎”
實踐教學是酒店管理人才培養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引擎”,從教師隊伍、教學手段和考評方式三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從教師隊伍看,美國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師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主要來源于企業家和專家,而專職教師也有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幾乎所有教師均有酒店行業工作的實踐經驗,且不少教師的工作經歷很長,如NAU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Wiener副教授在從事大學教書前已在賓館和飯店工作了23年;不僅如此,美國酒店管理學院實行終身學習進修制度,教師利用學術休假期間前往酒店相關部門就職,或在任職期間兼職做酒店相關工作。一般地,學術休假為半年或一年,這樣能夠保證有較長時間進修,進修主要到旅游企業中實習,如NAU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Wiener副教授有兩周做俱樂部管理工作,每年去美國俱樂部管理協會總部工作一周,暑假期間在亞利桑那州的兩個高爾夫俱樂部兼職管理工作。美國酒店管理專業教師基本擁有博士學位,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各自不同的酒店工作經歷,一線工作經驗豐富,因此,這樣的教師隊伍培養酒店管理人才總能游刃有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之相反,國內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師隊伍,絕大部分是專職教師,且基本上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教,少數“半路出家”由其他專業“轉行”,既沒有行業背景,也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比例較低。國內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師隊伍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具備理論研究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與水平,但由于缺乏行業實踐經驗,很大一部分人無法承擔企業所需要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當然也因沒有終身實踐進修制度而缺乏后續進修提升機會。由于授業者本身存在“短腿”,先天性不足,傳授知識也只能照本宣科,難以做到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培養的人才也存在“短腿”現象,難以達到企業所需。
其次,從教學手段看,美國酒店管理專業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而中國存在著明顯的偏重課堂教學而輕實踐教學的現象。在美國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課程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專題講座、行業熱點探討、典型案例分析、學生獨立研究等,以企業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提前將相關資料放在課程網站上,學生自行閱讀和查閱相關文獻,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調研、思考和討論。課堂上教師授課和學生討論并重,各占一半時間,學生充分融入到教師授課進程中,禮貌性地打斷教師講課,就剛才某一知識點進行深入探討,這種主動性聽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獨立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反觀中國課堂教學,雖然教學設備有很大改善,多媒體教學比板書教學多樣化,但終究脫離不了“滿堂灌”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自娛自樂”講授而學生乏味被動聽課,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美國旅游院校擁有完備的教學實踐基地,例如,希爾頓酒店管理學院擁有約1萬平方米的會議中心,2個全時服務餐廳、1個雞尾酒廳、1個實驗室、1個評估考核中心,1個烹飪示范教室;NAU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也擁有馬里奧特餐飲實驗室,設施設備完善,這些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條件及鍛煉的機會。而中國旅游院校有些設置了教學實踐基地,有些還沒有實踐基地,即使有教學實踐基地,但存在設施設備老化,更新趕不上時代需要,學生得不到最新實踐平臺,而且實踐教學過程的形式表征重于實質能力培養,因此,學生在基地掌握的實踐能力與酒店所要求達到的能力脫節明顯,而沒有教學實踐基地的旅游院校情況更糟。
第三,從考評方式看,美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評價,而中國注重“一紙定能力”的單一評價。美國酒店管理專業的考評,除閉卷考試外,課上發言、課程論文、案例分析作業、課程實踐等內容均記入學生該門課的總成績,且期末考試所占比例較低(約占30%),注重平時作業考核(約占60%),課堂表現也是重要考評內容(約占10%)。而中國考評注重期末考試,一般約占70%,期中和平時成績約占30%,這種“一紙定能力”的考評指揮棒讓學生從思想意識上就只看重期末考試,而忽視平時考核和實踐考核,這種考評制度從源頭就扼殺了學生要求提升綜合能力的自主意識理念。
2.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舞臺”
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尤其酒店管理專業來說,高校和相關旅游企業之間合作非常重要,兩者是“唇齒相依”關系,成為培養和輸送企業所需人才的黃金“舞臺”。
在美國,旅游院校與相關旅游企業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請進來。美國旅游院校將相關旅游企業請進高校內,通過開設講座、捐助資金以及參與辦學等方式與高校展開合作:一是很多旅游企業的領導參加高校開設的人才招聘會時,作為特邀嘉賓為學院學生開設講座。這種合作方式表現出“雙贏”性,對于企業來說,他們希望招募到最優秀的人才,所以需要宣傳,讓學生充分了解該企業,從而增加選擇該企業的機會;而對于學生來說,一線企業人員現身說法,帶來國內業界的最新理念和操作案例,而非陳舊觀念,以期實現人才培養的理念緊跟上時代需求,具有極強的激勵作用。二是旅游企業向旅游院校捐助資金。以NAU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為例,僅J.W.萬豪就資助了25萬美元建設餐飲實驗室。在該學院餐飲實驗室外的墻上列出了所有捐助企業的名錄。捐助的資金有用于資助學生的學費及其他費用,也有作為專項資金購買學生學習所需軟件。企業這種慈善行為可提升企業形象,提高招徠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三是相關企業的業界精英參與旅游院校辦學的全過程,如直接參與學院管理、充實學校教師隊伍、指導專業設置和崗位技能培訓、參與教學質量評估方案探討、投資和支持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崗位要求及就業信息、為學生提供專業方向選擇幫助、參與制訂學生技能考核體系。
其次是走出去。旅游院校始終與旅游企業,尤其是酒店業保持密切聯系,通過介入一些旅游協會開展與旅游企業的合作。美國有酒店行業全國咨詢委員會,由酒店業界一些志愿者組成,長期與大學合作。例如,NAU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長期與酒店咨詢委員會中的業界精英委員合作,共同商討酒店管理學院開設的課程,使其及時跟上酒店行業的最新發展,并幫助對不合適的課程做及時調整,以確保學院學生畢業時能緊跟時代發展,而不會抱怨所學知識過時。康奈爾大學、普度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和NAU的酒店管理專業在全國位居前10,這些知名的旅游院校均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始終保持與旅游企業的密切合作。
第三是合作緊跟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體現出旅游企業有發展之需,才有旅游教育培訓之需的理念。例如,希爾頓飯店集團公司和休斯敦大學合作,投資創辦了希爾頓酒店管理學院,把公司管理模式直接作為專業教學的系統內容,為公司培養人才。在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中,旅游企業與院校積極合作研討營銷策略,突出自己的特色,由此,某一院校就成為某一旅游企業的理論思想庫,從理論和人才輸送上保持與企業的密切聯系。
在中國,旅游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只局限于學生實習時間長短、實習崗位安排等淺層次上,導致校企合作重視程度不高。在學校看來,只求酒店給學生提供一個實習機會,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上的實習教學環節,并沒有將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發展、課程設置、技能訓練、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完全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去;從酒店角度看,多數酒店參與校企合作只是限于人力資源部門,追求學生能否最短時間頂崗,為酒店節省人力資源成本,創造利潤,未能將校企合作定位于酒店長期的人力資源規劃。因此,校企合作雙方各有用心,合作僅停留在表面。因此,中國旅游院校沒有利用好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這個黃金“舞臺”。
3.實習與就業: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試金石”
實習是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能否成功在本行業就業的一個“跳板”,實習并順利就業成為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試金石”。
在美國旅游院校培養酒店管理人才實施“實習+就業”合二為一模式,從實習到就業水到渠成。以NAU的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為例,實習機會由學生自由申請,企業雇主進行面試。每學期都開設職業招聘會,很多旅游企業在學院內部鋪設招聘展示臺,要實習的學生抓住機會,與各類旅游企業面對面交流,咨詢旅游企業發展情況,實習崗位要求以及未來就業的可能等方面,而旅游企業向學生全方位介紹他們的公司,列舉可提供的實習崗位,同時為即將畢業的學生提供各類他們所需的工作崗位。在實習期間,學生要記錄實習日志,企業每隔一段時間給學生寫評語,點評學生在現階段實習取得的成績,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進方法,最后學生認真完成并提交實習報告,企業評價學生總體表現并提交校方。由于企業對學生的實習情況全面掌握,且從培養企業人才角度對學生實習負責,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也是全方位了解該企業,由此,學生和企業雙方相互很了解,容易達成就業的意愿,形成實習到就業水到渠成的模式。NAU的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Wiener副教授認為:我們培養的學生成功與否,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是曾經雇傭我們學生的企業是否會繼續雇傭我們的畢業生,若他們對已雇傭的我們以前的畢業生滿意,他們才愿意繼續前來招聘新員工。2015年2月,NAU的酒店與餐飲管理學院一個招聘會,共42家企業前來參加,其中只有2家是第一次參加,其他企業之前都已招聘錄用過本院畢業生。
與之相反,中國酒店管理專業實習和就業往往相脫節,在沒有實習之前,很多學生有去酒店工作的打算,一旦實習結束后,反而打消去酒店工作的念頭,原本沒有打算去酒店工作的就更不用提了,呈現出實習導致“就業不入行”現象。學校培養的酒店管理畢業生卻在其他行業就業,且比重比較高,經濟發達地區現象更為凸顯,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與實習有直接關系。在實習環節,企業并沒有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真正平臺,而是作為企業創造利潤大好機遇,把實習生分配到缺人部門,經過培訓和指導后獨立上崗,成為旅游企業主要勞動力,旅游企業只需向實習生支付生活費,節約了旅游企業的經營成本。由于學生在一線的服務部門,工作繁重,實習壓力大,很少有機會管理實習或換崗實習,休息時間不足以及同工不同酬等問題,都讓學生在實習期間留下負面陰影,對酒店產生逆反心理。同時,學校將學生送入企業后任其在企業里發展,實習完后接回學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導,致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產生抵觸情緒,進而懷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自身價值。在整個實習期間,學校和企業均沒有從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角度管理和指導,直接導致學生在就業選擇上出現“倒戈”現象。除了實習原因外,觀念問題是一個間接原因,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在國內服務行業,尤其是直接對客服務行業(酒店業)總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很多考生填寫高考志愿不愿選擇服務類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包括酒店管理以第一志愿錄取進來的比例較低,985、211等本科院校尤為明顯,由于大部分學生是調劑到旅游管理專業,專業興趣不高,就業選擇時盡最大努力“脫離苦海”;二是,學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的愿景與“路漫漫其修遠兮”的現實沖突,導致很多學生不愿在基層崗位逗留,而瞬間進入管理層又無望的情況下,紛紛逃離酒店行業。
三、啟示
綜上,通過中國和美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差異的分析比較,可以發現先進發達國家在培養人才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能為中國高校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首先,將實踐教學手段作為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引擎”。在教師隊伍、教學手段和考評方式等三方面均要體現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教師隊伍可聘請來自一線的旅游企業家作為兼職教師,同時實行酒店管理的教師隊伍終身學習進修制度,實現酒店管理專業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備。教學手段注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觀察、分析、獨立學習、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考評方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評價,打破“一紙定能力”的卷面考試單一評價模式。
其次,將校企合作模式作為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舞臺”。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尤其酒店管理專業來說,高校和相關旅游企業之間合作非常重要,兩者是“唇齒相依”關系,成為培養和輸送企業所需人才的黃金“舞臺”。可以將旅游企業請進高校內,通過開設講座、捐助資金以及參與辦學等方式與高校展開合作,聘請相關企業的業界精英參與旅游院校辦學的全過程,培養迎合市場需求的適銷對路人才。
第三,將實習與就業一體化作為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試金石”。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養可實施“實習+就業”合二為一模式,實現由“學生實習”直接過渡到“員工就業”的水到渠成目標。實習是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能否成功在本行業就業的一個“跳板”,實習并順利就業成為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試金石”。
(責任編輯:鄧遠美)
參考文獻:
[1]錢興成. 高素質技能型旅游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1):115-118.
[2]潘虹.應用能力培養導向下的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實訓模塊教學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3):74-76.
[3]胡善風,程靜靜,沈科. 旅游管理類專業“四位一體”國際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15(4):36-39.
[4]周麗潔. 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探析[J]. 中國大學教學,2010(8):46-48.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Hotel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and Its Revelations
WANG Li1,WANG De-gen2,Paul J. Wiener3
(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2. Tourism Department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3.School of Hotel and Restaurant Management,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Arizona,Flagsaff 86001,America)
Abstract:In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e are both emphasiz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hotel management talents. While in China,theoretical teaching is significantly more important than practice.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hotel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practice teach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engine” of hotel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stage” for hotel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while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is the “touchston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otel management talents.
Key Words:hotel management talents;practice;comparison;China and America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AHSK11-12D127);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SK2012B562);蘇州大學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5731501113)。
收稿日期:2015-12-10修稿日期:2016-01-14
作者簡介:王莉(1974-),女,安徽馬鞍山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酒店管理和旅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2-0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