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劉鈺
摘 要:“大學語文”課是高職院校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而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可資借鑒和利用的教學經驗與教材十分有限,因此怎樣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定位和教學尚處于摸索和探討階段。本文結合筆者從事該課程教學的實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和思路,希望對該課程的建設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教法探索
1.對“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認識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一個延伸,是高職院校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適應未來職業需要而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以作品賞析為主,在作品欣賞的同時,兼顧文學史的介紹和語文知識的傳授。因此,該課程的教學任務就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經典作家作品和相關文學史及其他漢語知識,寓人文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以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閱讀與表達能力。
2.對《大學語文》教材結構的認識
《大學語文》教材有很多版本。目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基本使用的是徐中玉版的《大學語文》(2000年7月第1版)教材。該教材的編排基本沿襲了高中《語文》教材的結構,即課文大體按文體和時間先后排列。各單元課文在選編時兼顧了中外名家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作品,使其涉及面更廣,更具有代表性;所不同的是,沒有了高中教材的文學常識介紹和思考與練習題,同時選文的量很大。這雖然給教師的教學留下了靈活的調整空間,適應了大專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自學的需要,卻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與不便。所以,如何合理而有效發揮好教材的作用成為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
3.對“大學語文”課程教法的探索
(1)教材的取舍與補充。本著依賴教材而不唯教材的原則,在教學大學語文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我大膽對教材的選文進行了篩選取舍。在兼顧選文體裁、風格的同時,舍棄了一些難度過大或與高中教材雷同甚至重復的內容,將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既適應學生的知識積累,又能滿足學生審美趣味的作品的教學上。為使學生學有所依,方便預習和自學,我還補充了必要的思考與練習題,以與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習慣相銜接。
(2)教學思路的轉換。新舊知識的貫通。“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通過教學培養來提高學生綜合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而新舊知識的貫通則是學生順利適應高職階段學習的關鍵。為此,在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之前,我盡量結合學生高中階段已經學過的相關內容進行必要的回顧與過渡,尤其是契合高中階段“扶”著走路的教學方式。
(3)教學內容的開拓。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我更多地從情感、美學、人文、歷史、政治等方面引導學生與古人展開千古對話,感受古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以及他們駕馭語言文字的獨特技巧,從而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陶冶。
(4)能力儲備觀念的確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從語文基礎知識入手,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技巧,以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需要。這其中主要包括文字識記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走進古人的情感天地,感受古人品花賞月、憑吊山水、感時傷世的情懷外,也不忘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筆法、古人的語言文字,這主要表現為作文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這樣做雖然耗時費力,但不至于使學生眼高手低,而這也恰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精髓。
(5)教學方式的改變。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能力訓練結合起來,一是在每單元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注意引導學生對規律性的東西,如文章思路的把握、人物形象的辨析、語言文字的梳理、作品優劣的評判、資料的搜集整理等進行總結,從而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二是通過布置預習思考題和自學任務,培養學生自學的思路方法,使他們慢慢養成自學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上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和組織學生對某些有爭議的問題,或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有益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實踐證明,上述做法既利于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又利于學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的養成與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來說,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莫道才.大學語文[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王建莊.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郭孔生,大學語文[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