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龍
摘 要:本文針對非陶瓷材料類專業學生“陶瓷工藝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和教學實踐,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和探索,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陶瓷工藝學;教學;初探
“陶瓷工藝學”作為非陶瓷材料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其主要介紹陶瓷的發展歷程、日用和建筑陶瓷用原料及性能、陶瓷的成型工藝和缺陷分析等。通過學習該課程,使學生了解陶瓷的概念和發展歷程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了解陶瓷的制備工藝,并能了解各種原料在陶瓷生產中的物化性質,能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陶瓷生產缺陷,從而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針對非陶瓷材料類學生的培養方式和認知水平,選用輕工業出版社李家駒主編的《陶瓷工藝學》教材。同時,利用網絡和其他教學輔助用書及自身的科研經歷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在授課過程中,將課本知識與拓展后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講授一些工程試驗及工業化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自身通過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閱覽文獻資料,不斷將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穿插到教學過程中,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非陶瓷材料類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陶瓷專業知識。
2.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
板書作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石英的晶型轉變,如果僅僅給學生講解晶型轉變過程,學生會感覺枯燥無味;而通過板書把石英的晶型轉化過程寫在黑板上,同時引導學生不斷思考,邊寫邊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對整個轉化過程和結果印象加深,理解深刻。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生動和信息量大而成為現代教學的主要方法,生動、形象固然優勢較多,但課堂信息量大時則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同時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將傳統的板書教學和現代的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板書可以講解一些難于理解的反應和物化變化過程;而多媒體可以講解一些定義和主要概念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了解某些定義和概念的同時較深刻地理解材料的物化過程。
3.實踐訓練尤為重要
“陶瓷工藝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而對于非陶瓷材料類學生來講,由于將來工作可能不在陶瓷領域,因此興趣較小,上課積極性較低。所以應多增加實習和實踐的機會。例如,在講完成型工藝章節后,帶領學生到日用陶瓷廠和建筑陶瓷企業參觀學習,使學生對滾壓成型和干壓成型及注漿成型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進行幾節課的實踐訓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各種成型方法,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的同時親身實踐,利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各種缺陷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以增強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記憶深刻。
4.提高自身科研與實踐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引入教師自身的科研經歷,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不僅了解書本上的傳統陶瓷生產工藝,還能了解一部分特種陶瓷的生產工藝,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講授陶瓷材料的顯微結構時,可以在講解建筑陶瓷的顯微結構中穿插多孔陶瓷的顯微結構,形成對比記憶,這樣可在加深學生對建筑陶瓷的顯微結構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還能了解一部分多孔陶瓷的顯微結構性能,進而培養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科研興趣。
教師自身的實踐經歷也是拓展學生知識面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而對于非陶瓷材料類學生對于陶瓷工藝興趣不高的情況,更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更應該有較強的生產實踐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親身實踐,使學生了解各種陶瓷的生產工藝和流程以及各種原料的物化性能,以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5.結語
針對非陶瓷材料類專業學生學習“陶瓷工藝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和教學實踐,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通過教師自身增強科研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親身參與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軍明,羅 婷.論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的實物展示[J].新課程 (中旬),2012,(9).
[2]趙 林.陶瓷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 2014,(2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