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偉敏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基礎上,指出應當通過強化行業指導為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提供保障,進而重點以機械制造類專業訂單培養為例,對基于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進行探索。
關鍵詞:課程內容;職業標準;課程體系;課程改革
1.基于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1)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盡合理。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 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人才為目標開展教育。而能否實現最終培養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否與相應崗位的職業標準對接。以機械制造類專業各類崗位的職業標準需求,當前高職課程體系設置不盡合理,主要是課程設置忽視了針對崗位技能的培養,校企嚴重脫節。所以,構建一個科學合理、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尤為重要。
(2)機械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職機械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現代制造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低技術崗位與高新技術崗位的此消彼長,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以及行業結構對職業崗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轉變,這都為高職機械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提供了機遇。
2.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保障——強化行業指導作用
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用職業標準指導專業建設。在高職院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由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修改,對接職業標準。聘請企業專家參與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指導專業建設,使之融入專業課堂教學。如針對華菱衡鋼所需要的機械設備維修崗位,增加了冶金機械設備、焊工工藝學、數控機床故障分析與維修等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就業前能了解本崗位職業標準。
3.基于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機械制造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借鑒行業的指導作用,明確了基于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機械制造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路。按照“2+1”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做合一”的理論與實際一體化教學模式,與企業深度合作,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具體如下:
(1)實施“崗證結合,訂單培養”的“2+1”人才模式,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專業課程設置圍繞獲得崗位需求的職業技能證書來安排,甚至按照訂單企業的需要來訂制。如華菱衡鋼從設備維修崗位的需要,在課程體系中以取得鉗工證書為重點,學生學習目的明確。
“2+1”模式中學生在第三年進入華菱衡鋼頂崗實習,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通過“2+1”人才培養模式的訓練,實現“人崗”無縫對接。工程過程系統化理論思想指出,只有從實際工作中不斷提煉形成典型,然后按照由易到難的逐個成長與教育規律進行排序,才能形成典型有效的課程體系。
(2)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構建,體現工與學相結合。第一,課程內容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工與學相結合,整合與崗位職能相關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形成獨特的有針對性的課程系統。同時,把典型零部件、機床等實物作為載體,把企業生產中的典型工作流程融入到學校教學過程中來。
第二,校企合作編寫“工與學相結合”教材。通過與企業的多方合作,獲取本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所需的第一手資料。每一本教材有所屬專業對應的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教材內容的編寫,有來自企業的大量真實語料與案例,內容生動直觀,更適合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
(3)企業專家參與實訓基地實踐課程建設,讓學生熟悉職業標準。①校企合作建立校內模擬實訓室。校企通力合作,由熟悉工作環境的企業人員或業內專家指導建立校內仿真模擬實訓室,讓學生在校內就能到接近真實的環境中體驗崗位要求,培養崗位能力。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高職院校的各專業應積極進行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從人才培養模式上“對接”職業標準。③職業資格證與專業核心課程相融合,對接職業標準。要把職業資格證考核內容與專業核心課程相融合,使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掌握職業資格的內容與要求,并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具備了與職業標準對應的崗位能力,可與工作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使專業教育和職業資格認定實現一體化,社會培訓與認證一體化。
參考文獻:
[1]韓天龍.高職院校汽車維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問題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8).
[2]王瑞亮.倉儲與配送理論和實務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