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秋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動模式研究
——以“薪酬管理”課程為例
張笑秋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為理論基礎,以課程教學的進程為主線,以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具的“薪酬管理”課程為例,構建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動模式。在課程導入階段,同時引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課程展開階段,先實施理論教學,后實施實踐教學;在課程復習階段,以實踐教學總結理論教學,使兩類教學同時得到完善。
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互動模式;“薪酬管理”課程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是貫穿高等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基本矛盾關系,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有效開展專業(yè)教學的關鍵[1]。實踐課程一般又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獨立的實踐課程,沒有理論課程與之對應,如專業(yè)實習、暑期社會實踐;二是與理論課程對應的實踐課程,該類課程一般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其課程安排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部分。當同一門課程既設置理論教學又設置實踐教學時,二者如何互動,以合理利用教學時間與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此類課程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問題。
構建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動模式應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為前提。因此,本文根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理論關系,以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課程“薪酬管理”為例,按照課程教學的階段,嘗試構建同一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動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以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度與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的能力。
理論教學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是教師講解與傳授知識、學生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2]。實踐教學則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處于主動參與的地位,通過高智力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以及有目的的現場體驗,理解知識、發(fā)展技能、提升能力[3]。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內涵來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學目的存有差異。理論教學以傳授理論知識為宗旨,實踐教學則以運用知識、發(fā)展技能與提升能力為目的。第二,教學方式不同。理論教學更多使用課堂講授的形式傳授知識,實踐教學更多通過動手、動腦等參與的方式提升知識運用能力。第三,教師與學生在不同的教學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教師在理論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實踐教學中則居于指導地位;學生在理論教學中是接受知識的一方,在實踐教學中則位于主體地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存在差異的同時,還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理論教學中傳授的知識是對實踐的高度抽象,可指導實踐教學,而實踐教學本身應該而且必須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作為知識的重要來源,實踐教學可為完善理論與理論教學提供良好契機。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差異要求同時開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聯系要求在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具的課程教學中同時關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因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指導性,應先開展理論教學,再開展實踐教學;因實踐教學是完善理論教學的契機,故應從實踐教學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完善實踐教學的同時完善理論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這一聯系在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體現。
2.1 課程導入階段:同時引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聯系要求在課程導入階段,同時引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同時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程中,一般先展開理論教學。理論教學的第一次課,可視為該門課程教學的導入階段。在引入課程理論教學的內容體系與邏輯關聯時,應同時引入本門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方法與進度。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共同引入,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本門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目的、內容與學習方法,還有利于學生明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邏輯關聯,在學習理論知識時聯系實踐教學的內容與要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歸納、深化與運用理論知識,為保障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以薪酬管理課程為例,在第一次理論教學課堂上,教師應首先厘清本門課程的內容與邏輯體系,再安排實踐教學。本門課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薪酬管理的基礎理論與薪酬管理的重要決策。其中,薪酬管理的基礎理論包括薪酬與薪酬管理、戰(zhàn)略性薪酬管理,薪酬管理的重要決策包括薪酬體系決策、薪酬水平決策、薪酬結構決策與薪酬管理政策決策[4]。薪酬與薪酬管理、戰(zhàn)略性薪酬管理是本門課程的基礎,解決什么是薪酬、什么是薪酬管理與為什么學習薪酬管理等基礎性問題。薪酬管理的重要決策是薪酬管理課程的核心,解決怎樣實施薪酬管理這一重要問題。
在介紹完課程的理論體系后,隨之安排本門課程實踐教學的要求、內容、形式、方法與進度。實踐教學要求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從課程教學大綱出發(fā),對實踐教學的總體要求。以薪酬管理課程為例,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的總體要求是掌握薪酬管理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初步具備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薪酬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第二個層次是對實踐教學結果的要求,如內容的完整性、匹配性與表達的規(guī)范性等。內容應選擇課程中具有操作性且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薪酬管理課程中,實踐教學的內容可以是為某一公司或某一崗位類型設計薪酬制度,薪酬管理的基礎理論應內化在背景與設計思路里。從目前高等教育的實踐來看,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包括實驗、實習、工程訓練、實訓、社會調查與課程設計等,應根據課程特點選擇與課程特性匹配的形式。在薪酬管理課程中,應優(yōu)先選擇課程設計式,以設計某一個公司或某一職位類型的薪酬制度為主題。方法主要有三種:個體完成、分組完成或二者結合,選擇個體完成與分組完成相結合的方法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可作為優(yōu)先選擇的一種方法。進度安排的重點是實踐教學如何與理論教學配合,一般是完成理論教學后,隨即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
2.2 課程展開階段:先實施理論教學,后實施實踐教學
在課程導入階段后,將進入課程教學的主體階段——課程展開階段。不管是根據我國的朱子讀書法,還是根據美國的加涅學習階段理論,知識的獲得均先于實踐[5]。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聯系顯示:實踐教學需要理論教學的指導。故在課程展開階段,應先實施理論教學,再實施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中,講授某一理論知識后,隨即實施相應內容的實踐教學。
在薪酬管理課程教學的展開階段,講解薪酬管理的基礎理論后,安排、指導學生分組并構建擬建立薪酬制度的背景。在學習薪酬體系的理論知識后,組織學生根據本組構建的背景,結合學生的特點,建議選擇對實踐經驗要求相對較低的職位薪酬體系,進行標桿職位的職位評價,并建立職位等級結構。在講授完薪酬水平的理論知識后,安排、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中有關崗位的薪酬調查,結合背景,選擇薪酬水平政策類型,確定標桿職位的薪酬中值。在講解薪酬結構后,指導學生將薪酬體系與薪酬水平結合起來,運用薪酬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建立與背景一致的薪酬結構。在學習績效獎勵計劃、員工福利與特殊員工群體的薪酬管理后,指導學生設計基于崗位差異的薪酬構成、績效獎勵種類、員工福利種類與水平。在講解薪酬的日常管理如預算、控制、溝通與支付后,要求學生反觀本組已經完成的薪酬設計,判斷本組設計是否進行了有效的薪酬控制、是否考慮了更具激勵性和有效性的薪酬溝通與支付。薪酬預算在學生初次設計時,可直接規(guī)定總量,由學生根據薪酬管理的目的進行分配。最后,在學習完薪酬制度的內容與撰寫技巧后,要求學生將已經完成的薪酬設計轉換為薪酬制度。
2.3 課程復習階段:以實踐教學總結理論教學,共同完善
一般而言,課程教學的最后兩次課或一次課為復習階段,在復習階段,因為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強化與鞏固,也是檢驗理論教學的手段,故應以實踐教學成果為基礎,歸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共同完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以持續(xù)提高教學質量。
以學生提交的《薪酬管理課程設計》為例,該設計本身可能在思路、內容與表達等方面存在問題。在思路方面,作為初次設計薪酬制度的學生,極有可能思路不清晰,例如,不同部分存在混淆,內容與背景不一致,不同薪酬構成部分的依據略顯凌亂,基本薪酬使用多種依據時,未進行有效整合,結果與步驟之間存在混淆。在內容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不完整,如缺少職位等級結構,導致薪酬體系與薪酬結構脫節(jié);未考慮新進員工的定崗定級及其試用期薪酬管理,使薪酬制度存在空白。在表達方面,可能主要存在三類問題:用語不專業(yè)、表達模糊與排版不夠美觀。
實踐教學成果本身存在的問題不僅可直接反應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間接反映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薪酬管理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為例,上述問題反映實踐教學中存在實踐教學安排不完善、教師指導不到位、學生理解不完整甚至不準確等問題。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延伸,上述問題還間接反映了薪酬管理課程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師對緊密聯系的知識點的關聯性講解不夠深透,學生對課程知識體系的把握不夠完整、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夠準確。
針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提出完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對策,為后續(xù)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例如,上述薪酬管理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優(yōu)化實踐教學進度安排、采取多種指導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等途徑得以解決。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強化知識聯系點講解、深透分析核心概念等途徑解決。不同學生在完成實踐教學成果時,存在的問題不同,據此反映的實踐教學問題與理論教學問題也不同。但相同的是,實踐教學成果可以反映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二者的共同完善提供契機。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在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課程中十分重要,二者的良性互動,既需要理論的指導,更需要實踐的探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既有差異又緊密的聯系使二者需要互動,理論教學可以指導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可以檢驗理論教學的聯系使二者在理論上存在良性互動的可能性。構建具體的互動模式還需要高校教學實踐的探索,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理論關系運用在高校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課程教學中,要求課程導入階段共同引入、課程展開階段先理論教學后實踐教學、課程復習階段以實踐教學總結理論教學并得到共同完善。這一互動模式可較好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yè)技能和與人合作、溝通等具有普適性的素質。
[1] 趙國平.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127-128.
[2] 龍雪津.職業(yè)教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關系再辨析——基于技術哲學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5(18):79-85.
[3] 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4] 劉昕.薪酬管理(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 鄭家青,于安.朱子讀書法與加涅學習階段論的比較研究[J].心理研究,2009(2):22-26.
(責任校對 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14
20160829
湖南省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與實踐”(湘教通[2016]400號);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教師教研教改課題(J151211)
張笑秋(1978-),女,四川遂寧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12-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