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且是課程方案的最終執行者。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必須通過加強課程改革,提高教師的課程執行力來實現。英語教師是否具有與課程方案相匹配的課程執行力是大學英語能否有效達成教學要求的關鍵。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課程;合理開發
1 我國教師課程執行力的發展演變歷史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了“雙基”教學,教師成為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的課程執行力表現的是備課、講課、板書、教具運用和課堂組織能力等。20世紀80年代,國家頒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并強調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課程執行力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基本功、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藝術等。而今的21世紀,世界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教育也有了新的突破,教師的課程執行力表現在對于課程理解能力、課程設計能力、教材二次開發能力、授課能力、教學基本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課堂組織能力、教學藝術和教學機智等多個方面。
2 教師課程執行力的特性
教師課程執行力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首先是持續性;教師的執行力必須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并依據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教學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并不能半途而廢;其次是針對性;教師必須找準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地進行解決;再者是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主動參與到研修中,主動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第四,合作性;教師必須做好與涉及課程相關部門的合作,包括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保證學生既掌握好理論知識,同時有實踐的機會;第五,一致性。教師的授課行為和內容必須與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相一致。教師的課程執行力必須滿足以上的幾個方面,才能滿足目前的教育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導。
3 研究大學英語教師課程執行力的意義
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課程和教師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課程的具體執行者,是否具有與課程方案相匹配的執行力是課程實施能否有效達到育人目標的關鍵。大多數教師對課程執行力由較模糊的認識,特別是剛剛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英語教師,他們會完全憑著自己的大學時期英語學習印記甚至研究生學習經驗走上講臺,自以為只要老師講了學生就應該聽了,學生聽了就應該會了,把課程執行力定位在傳統的操作性層面。這顯然不利于課程執行力的新要求。因此,研究大學英語教師課程執行力,有助于豐富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深化對大學英語教師成長規律的認識,從而為大學英語教師培養和培訓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
4 大學英語教師課程執行力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課程研究角色定位模糊
美國著名課程論學者奧利瓦認為,教師不僅要思考“教什么”的問題,而且應該進一步關注“怎樣教”的問題,以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課程領域承擔重要角色。他曾精辟地指出,“正像課程專家先在我們稱之為課程——教學連續統一體中的課程領域起作用,繼而在教學領域起作用一樣,教師也先在教學領域起作用,繼而在課程領域起作用。”教師即研究者,課程的研究和變革應依賴教師,應賦予教師對自己工作決策的自主權。課程不是有待實施的某種計劃或材料,而是把教育觀念轉化為實踐并在實踐中予以驗證的假設。教師應以學校與課堂為本位去創造、評價、實踐課程,而不是把課程理解為教育行政規定的教育內容的“公共框架”,或者被理解為教師在學年之初制定的“教學計劃”。因此,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課程,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
1、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力
基于教育部高教廳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教學設計是指依據課程要求,建立解決相關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并能客觀及時評價方案運行結果,通過進一步修改方案,實現優化教學效果的能力。大學英語課程設計無論是主要基于多媒體的課程,還是主要基于課堂教學的課程,首先要設置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應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統一的三維目標,強調科學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其次,教學設計要充分關注學生主體,教學設計體現多樣化、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再次,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既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他們較強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要。
2、課程理解能力薄弱
理解是認同的必由之路,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有認同的可能,從而減少執行方向的偏差。課程理解能力是指教師對課程決策者與課程設計者研制的課程文本進行解讀、內化,領悟課程文本所承載的信息的能力,進而實現自己對課程文本的構建。
課程理念是課程理解的靈魂和支撐點。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視野、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是提升語用能力,滿足個性發展需求,以適應社會行業發展, 培養復合型人才,最終實現服務地方經濟。其中,大學英語課程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實施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始終將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英語能力放在首位,能否根據社會和學生的需求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和優化教育手段,最終引導學生走上自主學習道路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專業發展道路。
3、合理開發和使用教材力度不夠
課程實施中,教師要摒棄“教教材”的狹隘思想,樹立“用教材教”的正確理念,大膽對教材進行適度刪減、調整和加工,實現對教材的二次開發,使之更好地與具體教學情境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吻合。
例如,統一模式的英語課程設置難免會導致削足適履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學要求》中明確鼓勵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更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實現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的有機結合。但事實上,不少高校在課程設計等方面并無根本性變革,僅僅提供給學生一些通用的技能類選修課程,如寫作、翻譯、口語等,而鮮見極富各校特色的專業英語課程,成功的校本課程范例少之又少,校本教材建設也十分緩慢。
4、教師專業發展滯后
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頒布實施,將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從各高校的實踐來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途并不平坦。其主要阻礙包括課時量大、教學任務重、科研時間少等,這些長期困擾大學英語教師的尷尬現象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此外,許多高校管理者把教師的專業發展簡單等同于在職進修、攻讀學位、聽講座等,并以此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結果。這些培訓式提高只能夠反映教師在知識儲備量上的增加,卻無法有效激發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把這些知識靈活轉變為教學執行力的熱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教育界對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的看法已發生較明顯改變,從原來注重教學理論的輸入和教學技能的訓練,轉而注重促進教師反思和總結自己教學的知識、技巧和經驗,進而構建自己的教學理論,提高教學執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海明. 教師課程執行力問題研究[D].渤海大學,2013.
[2]姚志敏,謝利民. 教師課程執行力的演變軌跡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4
[3]王清杰. 對“教學”的逆向思考:教師“非學勿教” [J].教學與管理,2010,05
[4]王清杰. 從研究型學習的實施現狀看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5]林玉川. 高校體育教師執行力及發展對策[J].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01:169-170.
[6]姚志敏,謝利民. 教師課程執行力——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J]. 教育探索,2010,11:94-95.
[7]王傳斌. 基于聯系數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執行力評價數學模型[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22: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