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芬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均產生了新的追求,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值得廣泛應用。其中思維導圖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特點,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途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思維導圖 學生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49-01
思維導圖也稱之為心智圖,主要就是借助帶順序標號的樹狀結構反映一個思維過程,實現放射性思考具象化的過程。此種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關注。其主要就是將傳統語言智能、創造智能、數學智能予以結合,形成展現發散性思維的圖形工具,以此達到教學效果。本文在概述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闡述思維導圖對學生思維發展的效果。
一、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是由心理學家東尼·博贊提出的,其是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將注意焦點放在了圖形中心,即中央圖形上,并且將想象與聯想的結果和中心圖形的相關性予以連線,作為一個分支。通過對圖形中心的不斷拓展,形成一張思維導圖。因為其和人類大腦處理事情的方式十分相似,為此,自提出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對學生思維發展的作用
(一)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也稱之為求異思維,也就是沿著不同的方向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維方式。在思維導圖中,同一層次節點數量表示的就是思維廣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就是想象、聯想的應用,其中聯想是想象是前提。本文以《桂林山水》為例,闡述思維導圖的運用:一是,作者從不同方面與角度觀察與感受了桂林山與漓江水,對桂林山的神奇、秀麗、險峻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對漓江水的清澈、碧綠、靜中有動進行了充分闡述。二是,由桂林山與漓江水,作者聯想到了一些其他富有代表性的名山、名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發散思維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景象。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指的就是將各種信息聚合在一起,借助分析、對比的方式,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者最佳解決方法的思維模式。在思維導圖中,分支的長度可以代表思維深度。本文以《桂林山水》為例,作者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想法,并不是一時的奇想,而是作者通過對祖國各個名山、名水的分析、對比得出的結論。從文章內容可知,作者通過和香山、泰山的比較,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峻、秀麗、神奇;通過和西湖、大海的比較,突出了漓江水的清澈、碧綠、靜中有動。通過這樣的分析、對比,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桂林山、漓江水的特點,從而認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借助聚合思維,能夠分析出合情合理的主旨,所以,一定要重視學生聚合思維的培養,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指的就是各要素之間具有緊密邏輯關系的思維方式,其可以有效提高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并且可以促進系統化知識的構建。在選讀《鹿和狼的故事》學習中,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并且注重學生系統化知識的構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居然”一詞構建一張系統化的知識網。在開始時,要求學生默讀文章,并且找出可以體現森林、狼群、鹿群與人們變化的語句。之后,讓學生思考,文中哪些變化是你想不到的,現代看到這種變化有何想法。讓學生用“居然”一詞對文章內容予以概括,闡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明確看待問題的時候需要全面,并且知道動物間的聯系,認識生態平衡。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可知,教學第一階段是讓學生進行誦讀,找出體現森林、狼群、鹿群與人們變化的語句,此過程明確了誦讀的重要作用;第二階段是讓學生展開個性化交流,之后引導學生予以總結;第三階段是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闡述自己的想法,從而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設計,不僅可以全面掌握文章內容,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得到了廣泛應用,是一種教學探索,也是一種創新,其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機遇,對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思維導圖的運用,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以此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明彥.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認知結構為視點[J].才智,2015(04):102-103.
[2]郭建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0):43-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