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璐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
淺析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心理
孫璐璐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音樂教師如何成功上好一堂音樂課,除了具備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外,其心理素質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學會用過硬的心理素質來駕馭課堂,充分調動和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切實提高音樂教學水平,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音樂教學;教師心理;心理調控
(一)分析音樂課堂中的教學現狀
在音樂教學中,有些學生喜愛音樂,也有一部分同學對音樂課堂表現出一種排斥心理,表現出一種精神萎靡、不聽指揮的狀態。對于這種消極的課堂現象,音樂教師時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望、郁悶、煩躁的心理,也會對教學任務能否完成產生懷疑心態。這些教學現狀通常是由于教師沒有完全了解學生特點,沒有因材施教所致的。通過觀察和實踐發現,音樂教師若要成功上好一堂音樂課,除了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外,心理素質也是一個極為重要因素。
(二)音樂課堂中學生的心理因素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反應是個較為復雜的心理喚醒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是一種由外部因素所構成的刺激場(教學環境),在這種刺激作用下,他們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不斷變化的求知欲望。面對學生的這種矛盾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要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引導。
(三)音樂教學中教師心理問題與分析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思維活動,他們相互制約、相互默契和相互融。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在音樂課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調整教學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和發展課堂教學的活力和生機,從而造就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但因現實生活中,教師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因工作壓力引起的身心疲憊;面對教學問題時所產生的緊張不安;對教學的付出與產出的比例不均等,他們都會在音樂課堂中表現出倦怠、焦慮、失衡的心理問題。
教師心理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和形成的心理現象或心理活動。作為主導的音樂教師,他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來控制這個教學程序,并把科學的心理原則應用到教學之中,使教學質量得以保證。音樂教師的心理可分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一)培養教師對其所授音樂教育事業的認同
教師認同教育的心理是對教育事業的一種崇尚和敬仰。一名好的音樂教師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一份真摯的愛、要珍視教師這個職業,除此之外還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但要欣賞成績好的學生,對音樂素質低的學生也不能歧視,只有愛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實現職業價值。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音樂文化修養的重要性,特別是近幾年中國對音樂教育的普及,使得人們對音樂教育越來越看重。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是要培養自己對音樂教育事業的認同,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石。
(二)培養教師應具備的良好心理素質
音樂教師在對自我職業認可的同時,還應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音樂教師豐富的情感表現對學生起著直接的感染作用。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一個對工作充滿熱情的教師是能夠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充滿歡歌笑語的課堂也會使學生消除煩惱、增強興趣,從而與教師之間產生共鳴,達到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次音樂教師應對其工作持有積極的興趣。興趣是音樂教師應當具有的重要心理素質,音樂教師不但要對自己的事業保持濃厚興趣,還應當涉獵其他相關的學科。再次,良好的意志品質對音樂教師來說也尤為重要。在音樂教學科研過程中會有各種的困難與挑戰,音樂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才能肩負起應使命和責任,不論困難多大都應將教學工作進行下去。
(三)培養音樂教師對其心理因素的調節
一名優秀的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應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當如何調節自身的心理因素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享受教學工作帶來的樂趣。其次是在樹立教師形象同時也能放下身段,與學生的積極溝通,了解學生,因材施教。然后是要經常保持輕松地工作狀態,學會勞逸結合,彈性工作。最后音樂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利用音樂的優勢,使自己保持樂觀、歡快的教學狀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名優秀音樂教師不但要擁有專業的知識技能,其心理同樣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處于學習的階段,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向師性,音樂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教學心理狀態,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特性,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學習,從而達到預定的音樂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培養新世紀的綜合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楊鑫輝.中國心理學史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