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喜
【摘要】數(shù)學是初中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由于數(shù)學知識過于抽象,加之學生基礎不同,教師無法使用同一種方式教導學生,因此需要進行分層教學。本文簡述了分層教學的內涵以及重要性,同時分析了我國分層教學的應用現(xiàn)狀,提出加強教學整合、因材施教等方式,以便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 分層教學法 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33-02
一、分層教學的內涵和必重要性
1.分層教學的內涵
所謂分層教學法是指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合適的方法教學,即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法要求教師對每一位學生具有充分地了解,能夠依照其性格特點、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之間的差異,對其進行分層與分類。之后,教師根據(jù)分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有所收獲,穩(wěn)定進步。
2.分層教學重要性
分層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如今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極為重視,教師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中使用分層教學法,能夠令每一名學生都得到個性方面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分層教學法還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數(shù)學學習中,部分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新知識,而部分學生卻并沒有這一能力,需要教師耐心指導。教師使用分層教學法,能夠使水平不同的學生都獲得進步與發(fā)展。
二、初中數(shù)學的分層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現(xiàn)狀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運用分層教學法,將學生按照能力的不同進行分組,能夠有效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但分層教學在初中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將部分學生劃歸為基礎較差的學生,該類學生心理便會產生一定的問題,認為自身能力不足,容易產生自卑的心態(tài)。相反,被劃入成績較好的學生中,部分學生容易產生自負的心理。這兩種心理對學生的發(fā)展與學習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2.教師現(xiàn)狀
雖然分層教學法對大部分學生有效,也確實對學生提高成績有一定的幫助,然而部分教師對分層教學法的認識依舊存在偏差,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顧慮學生的感受,只是按照成績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之后并未進行分層教學,而是實行差別待遇。這樣的分層不僅無法提高學生學習水平,還可能起到相反作用,使得學生學習熱情逐漸消退,不僅沒有起到幫助學生提高成績與數(shù)學水平的目的,反而使學生的成績與學習水平快速下滑。
3.學生現(xiàn)狀
如今,初中生的數(shù)學水平逐漸出現(xiàn)兩極分化,基礎好的學生成績較高,對數(shù)學學習也具有較高的熱情,教師在教授知識點時相對容易。然而部分學生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低,教師講解的知識不能快速接受,逐漸與教師的教學計劃脫節(jié),自身學習興趣也逐漸喪失,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加之初中生自控能力較差,學生往往難以提高自身的數(shù)學水平。而分層教學法雖然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有所幫助,但一定程度也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三、初中教學中分層教學策略
1.加強教學整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加強教學整合,以便分層教學能夠順利進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之前,需先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態(tài)度以及邏輯思維方式進行分層,同時對教材以及學生信息進行整合,之后按照學生能力的不同進行課程安排。教師應對教學大綱以及教材有較為充分地了解,能夠明確哪些內容為大綱基本要求,而哪些內容又在大綱要求之外,從而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在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上標示符號,便于自身進行區(qū)分。以因式分解課程教授為例,教師在教授課程前,可按照學生學習水平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對應一等、二等、三等教學目標。三等教學目標較為簡單,針對成績較低的學生,教師對其的要求只需掌握該式的因式分解即可,如y+4y+4的因式分解方法。二等教學目標稍微復雜,可以要求學生掌握該式的因式分解即可,如(y+4y)+2(y+4y)+1的因式分解方法。一等教學目標較為困難,這類學生需掌握該式的因式分解,如(y+2y-1)(y+2y+2)+9的因式分解方法。教師對教學進行整合能夠使自身授課更具有針對性,思路也更為清晰。
2.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學生
教師在分層教學過程中不僅需注意因材施教,還需注意尊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法雖然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能夠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但如果教師處理有問題,便會影響成績較差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感到壓力,也對學生自信心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分層教學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而并非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同時教師也應給予各層學生應有的尊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應考慮學生意愿,不可直接分層。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應給予數(shù)學水平較差學生一定的關注與鼓勵。教師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過程中,便應對知識進行一定的分層,分為基礎目標、中層目標以及高層目標。針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需先令其掌握基礎目標,即能夠求解較為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在數(shù)軸上表示其解集。教師在課堂中可邀請學生解答問題,如2x+20<0,當學生解答之后,若解答正確,教師應給予學生鼓勵。若回答錯誤,教師也應慢慢引導,不可對學生進行批評或是指責。教師尊重學生,方能消除分層教學法的負面影響,有利于分層教學的展開。
3.通過優(yōu)生帶動差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將學生分層,還可把學生分組,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與成績較差的學生交叉搭配,使得學生能夠相互協(xié)助,相互監(jiān)督,共同進步。教師將優(yōu)生與差生相結合,差生便擁有學習方面的榜樣,可以學習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差生也能夠通過向優(yōu)生提問以解決學習方面的問題。教師在分組之后,應多使學生互相討論,以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行交流,相互提升。
班級內,優(yōu)生與差生都是較為個別的同學,數(shù)量并不多,更多的是中等生,教師可按照以下方式分組:每組共有5人,一名優(yōu)等生、三名中等生、一名差等生。教師除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外,還應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方式等。按上述方式分組,每組的差生可先向中等生學習,之后向優(yōu)等生學習,逐漸進步,班級整體的教學水平自然會隨之上升。
四、結束語
數(shù)學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對學生之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兼顧各層次學生,提高班級整體水平,使得每一位學生得到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驍.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0,22:25-26.
[2]池改梅.談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中的應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10:40.